这是让我一见钟情的书,它红艳艳的封面,配着洁白的《董梅红楼梦讲义》几个字,让我见色起义;我一再权衡利弊,发现自己仍是沉浸在它的世界不能自拔,实在是红楼一梦终不醒,梅君从来是痴人。
正如吴军所说,董梅对《红楼梦》的解读,无关红学,也不涉及考证,她从小说本书出发,帮助大家读懂这本皇皇巨著。本书从七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分别为:红楼俯瞰、生活美学、文学杰作、象征符号、哲学大观、社会百态、红楼如梦。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多年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主要研究《诗经》、《红楼梦》,古典诗学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董梅对《红楼梦》的讲解,深入浅出,又鞭辟入里,让读者跟着她,透彻地了解《红楼梦》的精神象征与思想内涵。单单是生活美学,作者就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
一、天机云锦
《红楼梦》这本书包罗万象,从饮食到服饰,都出现在作者笔下。作者描写的人物极有特色,这些人每一次出场,都惊艳了时光。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作者就通过林黛玉之眼,描写了王熙凤和贾宝玉的服饰。这些描写,让读者感觉虽未真切地见到这二人,已然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了衣服的华丽与富贵。
许多人读到这段文字时,常常觉得拗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就跳过了这段。时常连王熙凤出场时,衣服的颜色也没搞清楚。
董梅却细细地对这些进行了分析,总结。她抽丝剥茧,层层过滤,指导大家,先去除那些繁琐的配饰与语言修饰,只看主色调,这样,我们才清楚地看到王熙凤身上的色彩。
她穿的是“大红洋缎窄禙袄”,“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大红配翡翠绿,这鲜艳夺目的颜色,与王熙凤明艳张扬的人格极衬。
除了她的衣服,作者极力表现她与众不同的张扬与浓烈。她头上戴着的,绾着的,项上挂的,裙边系着的,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富贵、热烈、抢眼、奢侈的富贵人家的少奶奶,一下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这时,荣国府正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正是她赫赫扬扬的格调。
世人提到王熙凤,总会记得她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特别,然而,那一声“我来晚了,不曾迎接远客”,其实不过是让人对她的出场,更好奇罢了。
及至见了,这般彩绣辉煌的模样,连林黛玉也暗地里赞她“恍若神妃仙子”,可见,服饰的陪衬,让她的出场,独占鳌头,一举成名。
其实,书中每一次服饰的描写,都暗示了人物的性情与风格。这些服饰与人物、情节、主题、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有生命、有温度的所在。
二、空间审美
除了人物的服饰,《红楼梦》的作者,对人物的住处,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董梅在读书过程中,也特意提到人物的生活空间,与风格气质。
元春省亲之后,怕大观园无人居住,冷落了园中花草,便让众姊妹住进去,又担心宝玉在外生事,便让他也一同住进去。于是,园中“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众人住进去之后,偌大的园林有了主人,空洞的房子也显得生机勃勃。生活空间,有了人的加入,便好像有了天地灵气,日月光辉。
作者让这些爱自然,爱生活的少男少女,在他给铸造的理想国里,肆意放飞自己的青春。
林黛玉选了潇湘馆。那潇湘馆,前院茂林修竹,风雨之夜,龙吟森森,凤尾萧萧,与别处全不相同。
湘妃竹,据说是娥皇、女英,因舜帝去世而泪洒斑竹,林黛玉本为还泪而来,在众人眼里,她整天哭哭啼啼,点点斑斑都是泪,正与湘妃竹相衬。这些湘妃竹,暗示了林黛玉的情感纠葛。
而她屋子里的陈设,也配得上她的灵魂。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拿贾母的屋子与林黛玉的屋子相比,说贾母的屋子大床大柜,果然威武。而林黛玉的小屋子,虽是小小两三间房舍,却精致齐整。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被她认作是哥儿的书房。
看到这里,读者是不是恍然大悟:怪不得林黛玉才华卓著,原来读过这么多书。
潇湘馆的情味,是林黛玉与自然的相通,与心灵的共鸣。而贾母拿银红色的霞影纱给黛玉糊窗户,更让这小小的几间屋子,透着精致与高雅。
茜纱窗下,她曾经在深夜写过多少诗,又曾多少次望着窗外的斑竹,掉着泪珠儿。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唯有那滴不尽的相思红豆,才是她心底无法告知的期盼。
这样的地方,只合林妹妹居住,若是那无情却动人的薛姑娘住了,定然是花草寂寞,房舍伤情。
除了潇湘馆,其他的地方,无处不透着屋主的审美与爱好,也无处不暗示着主人的命运。董梅特意把这些拎出来解读,实在读懂了《红楼梦》。
三、节日体系
空间的审美,曹公写透了,董梅也读透了;时间的流逝里,人物在曹公的笔下一点一点地活起来,动起来,栩栩如生,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
《红楼梦》的时间轴里,经常写到的是节日,在最重要的三年时光里,作者好像不舍得放过任何一个节日。书中提到的节日,主要有以下:
过春节,贾家要祭祖;元宵节,元春要省亲;中秋节,众人要赏月;传统的节日过了,还有那一些女儿们专有的节日,让大观园众女儿回归了自我,在自然中,释放自己的纯净与清明。
《董梅红楼梦讲义》中提到,这些自然型节日有三个特点:
以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为诉求;参与者不限于血缘关系;过节场所在大自然之中。
并且,曹公把重要的节日,给了男女主人公作生日。林黛玉便生于二月十二日花朝节,且与花袭人同一天的生日,为什么要同花袭人一天呢?作者早早提醒大家“花气袭人知昼暖”,喻指花开、花朝节。
据《诚斋诗话》记载:“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这一天,人们在走出屋子,祭拜花神。
曹公生怕众人不知道黛玉的生日,巴巴地让花袭人说出来,并且,在宝玉过生日那一天,众人齐聚在怡红院,玩射覆游戏。
董梅特别细心,她提到,宝玉的生日是芒种节,那么,宝玉的生日当是四月二十六日。
小说在二十七回,就特别写了芒种这一天,宝钗扑蝶、黛玉葬花。这一回的题目便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天,草木之人黛玉回归了自然,连老成持重的宝钗,也露出了天然的性情。
而这两人与宝玉的关系不言而喻。
《董梅红楼梦讲义》提到:花朝节,黛玉的生日,花神就位,百花萌动;芒种节,宝玉的生日,花神退位,花事消歇。
小说对黛玉的生日,暗写,对宝玉的生日,却大张旗鼓,一章里专写过生日,一章里又专写芒种节,众女儿在园子里过节。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正是作者煞费苦心之处。而节日与生日的契合,也是曹公用心之处。
四、写在最后
董梅在生活美学中关于服饰、空间、节日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像我这等沉醉于《红楼梦》的人,都不由赞叹,她功力非凡,新颖独到。
生活美学中还提到三位生活美学家,分别是王熙凤、贾母、林黛玉;又细致地分析了书中的美食;还有器物实美与人格投射。
文学杰作,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书中重要的配角、及诗词歌赋等。
哲学大观,从佛、道、儒等解释了书中的情、灵、空;清净女儿之说,更是人格理想的寄托;还讲述了林黛玉与孙悟空的哲学同源。
象征符号,更是书中点晴之笔,那玄幻的太虚幻镜,在她笔下,也清晰可见了。
社会百态,却走回现实,谈及经济和兵家兵法,权力与关系。
这本书,让你对《红楼梦》有一种大局观,作者高屋建瓴,立起了框架,解释了渊源。
如果读过《红楼梦》,再来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读原著时,那些匆匆而过的段落、语句、都暗示了什么;那些理不清头绪的问题,答案都在这里。
《董梅红楼梦讲义》带你一起攀登《红楼梦》这座中国文化的高峰。读完本书,我不仅对曹雪芹的匠心独具肃然起敬,也对董梅的不落窠臼刮目相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