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享誉江南的常州吴氏八园蔷薇看中国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5/2

常州洗马桥吴氏为常州明清两代世家望族,吴家又是文献世家,目前已发现明清著作数十部,吴氏家族集造园世家、文献世家、收藏世家和紫砂世家于一身,堪称中国“文化世家”的典范。

洗马桥吴氏家族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依然迭有人出,吴殿英协助张之洞创办湖北武备学堂,吴琳是张之洞的幕僚,吴瀛为中国故宫博物院主要创办人之一。新中国吴家有艺术大师吴祖光和评剧表演家新凤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祖强,当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泌尿科医学专家吴阶平均属这一支。文化风韵,一脉相承。

洗马桥吴氏对常州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明末尤其兴盛,涌现出了吴中行、吴崇达等达官,其中以吴中行为主要代表。

吴中行,常州人,字子道,号复庵,明朝穆宗隆庆五年(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是张居正的门生,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要求其为父丁忧守丧而受鞭刑名扬天下,被写进明史。

吴家以书香官宦世家闻名,据“宜荆谱”记载,吴氏始祖吴崇亮于元朝至正年间由汝阴(今安徽阜阳)定居宜兴北渠里(今属闸口镇),由于当时北渠地处宜兴与武进结合部,有时又被划入武进管辖范围,但宜兴和武进均属常州府。

吴中行的父亲吴性,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进士,是《宜兴北渠吴氏宗谱》中记载迁居常州城的第一代人。吴性迁居常州城洗马桥,为洗马桥吴氏(明宰相吴中行、吴宗达家族)始祖。吴性一门在常州城内至少世居五百年,这样谱系明确、历史悠久而又有影响力的家族在常州乃至苏南地区都是屈指可数的。

吴性因不愿在官场混迹,所以居家著书教子。在他影响下,自他而后,吴氏一门四代有十人高中进士。之后,仅从明朝晚期吴性参试至清末废除科举为止,吴家总共出了二十多位进士。

吴中行生有子女十六人,其中八子为宗雍、宗亮、宗奕、宗玄、宗京、宗兖、宗襄、宗褒。后来,八子均免去名中“宗”字,故又称吴雍、吴亮、吴奕、吴玄、吴京、吴兖、吴襄、吴褒。

所谓吴氏八园,是吴中行与他的八个儿子在常州城先后建造的园子(吴氏八园是十多个吴氏园林中的八个),有嘉树园、鹤园、颇园、止园、东第园、罗浮园、蒹葭庄、青山庄等,诸园在中国园林史上均负盛名,不管是从园林建造的过程还是园林本身,均堪称佳话。

吴中行自己曾在青山门外建有嘉树园,他的八个儿子皆淡于仕进,先后纷纷在城内城外建筑园林一座。吴亮建止园,吴奕建罗浮园,吴玄建东第园、吴兖建蒹葭庄、吴襄建青山庄,各园或以水胜,或以形胜,或以构胜,在当时和后世均有盛名。其中,吴亮所筑止园和吴玄所筑的东第园在中国园林史、绘画史上的地位最为显赫,被作为中国园林之范本而载入史册。而建于青山门外的青山庄,时为常州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盛极一时的东南园林,史称“江南大观园”。

吴中行建造的嘉树园,位于常州小北门外西园村,占有地约30余亩,园内植被丰富、布局曲折幽深,极富江南园林特色,聚和家园就是嘉树园遗址所在地。关于嘉树园,吴氏后人曾记载,“先人初治嘉树园,称小园。东隅有白鹤园。”这里所说的白鹤园,就是常州人熟悉的鹤园,也就是现在鹤园新都附近。

止园图

吴亮,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于万历三十八年()在常州城北建筑止园,占地50多亩。由《不朽的林泉》一书据此推定,止园位于今常州市区关河中路以北、晋陵中路以东的区域,在城北的青山门外,即罗武坝以东北塘河一侧的益丰昌染厂地块(今北塘河以东青山湾绿地与新天地住宅区)。吴亮辞官后,构筑了面积约为平方米的止园,是常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之一。

据吴亮《止园记》称:“兹园在青山门外,与嘉树园相望。”《止园记》开头便详述了吴氏筑园的由来和传承,以及自己在城北修筑止园的原因(紧邻其父吴中行建的嘉树园),由于高堂尚在,所以只能选择城北之青山门附近筑园。同时,吴亮也对自己与诸园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他一生均在外地为官,常年在外碌碌奔波,只有等到挂冠归来,才有隐于城中的时间与可能。该园虽在城外,但与青山门仅一河之隔,水路往来颇为便捷,但如用陆路步行则相隔遥远。该园既能有负郭而设的交通便利,也能有闹中取静的“市隐”妙趣。同时,《止园记》也很好地交代了该园“独以水胜”的由来与特点,对止园的修筑意图和审美主调进行了阐述。吴亮还请晚明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家张宏为止园写照传神,绘制了一套20开的《止园图》。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止园立雕模型

吴亮所建的止园,其价值在于充分利用常州古城北部城河、关河、北塘河等诸水汇集的“以水为胜”之地形优势,不仅合理地利用了园外诸水,还将园内原有的许多洼地能挖成水塘的尽数挖成了水塘,内外形成了诸水归流加诸塘汇通的“独以水胜之独特形制。

建造止园整整花了10年时间。全园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由河分隔,以水取胜。园内建有怀归别墅、鸿磬轩、大慈悲阁、飞英栋、水周堂、来青门、清浅廊、梨云楼、华滋馆、竹香庵、真止堂、坐止堂、清止堂等,另有古廉石、飞云峰、蟹螯峰、知津桥、宛在桥、芙蓉池、磬折沟等,石、峰、池、桥、沟、壑,点缀其间,造园风格与明代文坛大家王世贞的弇山园十分相似,但又青出于蓝胜于蓝,宜山、宜水、宜风、宜花、宜雪、宜月、宜雨、宜暑,重在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成为造园新风尚的引领者。

明清易代后,止园毁于战乱,《止园图》也流离漂泊到国外,在欧美藏家手中几经辗转。直到美国学者高居翰的出现,才让止园再次得到重视,而止园旧址现也已不复存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对明朝末年已经消失的这座江南古典园林进行复原研究,以吴亮所著《止园集》、明代画家张宏绘制《止园图》和常州地方志等文史资料为复原依据,由上海工艺美术大师阚三喜制作止园模型,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止园的历史风貌,也展示出中国古代南方私家园林造园的精髓。止园复原立雕模型全长5.4米、宽4.4米,共包括山石11处、花木近千株、桥梁10座,以及60多幢各式建筑,现存于中国园林博物馆。

吴奕,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建罗浮坝(今棉织一厂附近),遍植梅树,缤纷错落,暗香浮动,一时为常州人赏梅之处。

吴玄,据清代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九·吴中行传》载:“(中行)子亮、元,从子宗达。亮官御史,坐累贬官,终大理少御。”这里的“元”即吴玄,“玄”写作“元”,当是避康熙帝“玄烨”之讳而改,吴中行诗作《儿子雍、亮、玄赴试金陵诗以送之》可证实元即是玄。吴玄,万历二十六年()进土,官至江西布政使。天启三年(),吴玄在常州城东水门内水华桥北的狮子巷口(今常州狮子巷),得到元代集庆军节度使温国罕达的旧园,共十五亩,以其中十亩为宅,另五亩请造园大师计成仿司马光独乐园形制建园,取名东第园。

计成,苏州吴江同里人,少年时以绘画知名,中年曾漫游北方及两湖,后定居镇江,开始精研造园技艺。崇祯四年(),计成完成《园冶》一书,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的缔造者。东第园是计成从事叠山造园后所建造的第一个完整的园林,也是他以此而一举成名,为世人瞩目的主要园林。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既将绘画艺术和造园技艺完美结合在一起,也将修筑园林所能涉及的从舆地选址到屋架结构、从假山堆叠到石洞构筑、从厅堂布局到亭榭坐落、从门窗形制到地砖样式等所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绘制了丰富的图例,使得《园冶》成了一本融园林设计、建筑、艺术、图像和审美于一体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园冶》既堪称经典,也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为后世诸多园林研究者开启了门径、提供了参照、树立了范例。而计成所造的东第园自然也成了当时园林艺术的巅峰和典范。

吴兖,蒹葭庄的建造者,蒹葭庄在今三桥头和白荡河之间,它的兴废仅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令人感叹唏嘘。

吴兖,生于明代万历元年,卒于崇祯十六年,享年七十一岁。他是明代名臣吴中行的第六子,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中了举人,三十二年甲辰()会试没有中试,只是副榜。按照明代的制度,会试的副榜也是可以做官的,分配到地方担任教职。但是吴兖不喜仕进,就在家过着文士的悠闲生活,并致力于山水园林的建造。

蒹葭庄,又称茶山草堂,割白荡之半入园(现白荡河一带)。东南有茶山诸阜丘(今茶山乡),连绵簇拥,虽无崇岗峻岭,却也颇具山林苍翠之色。蒹葭庄筑于其间,梅花阁矗立其中,沿湖并有绿蓑庵、明月廊、云外堂、学樯楼、众度庵、白荡芙蓉城等建筑。山明水秀,景色迷人,招徕很多诗人吟咏其间。清康熙初著名诗人董以宁有《蒹葭庄看梅》诗两首,其中有:“茶山曲径远闻香,柳弄新晴半欲黄”。蒹葭庄成为当时和后来颇有特色与影响的明代江南园林。

即便到了清代,历经战火,蒹葭庄虽已颓败,但园中梅花、水景依旧吸引文人到此驻足流连、怀古观赏。仅以卢文昭所编辑的《常郡八邑艺文志》为例,其中以茶山、披裘公和兼葭庄为题之诗文多达十多种。其中尤以《春游贾家庄梅花谷下,三阅昼》、《游蒹葭庄》、《蒹葭庄看梅二首》等最为知名。

吴襄,明代万历年间举人,建青山庄,规模宏伟,曾是常州最大园林。青山庄坐落在青山门外五里凤嘴桥畔,从青山庄入门处“三山在望”第一重起,至“烟雨横堂”止,共占地余亩。内有三山在望、水镜轩、碧涵池、新月廊、藤花径、飞翠堂、桃园、智光塔、七星桥、烟雨横堂等四十二景,为文人雅士欢宴游览之所。

青山庄毁于乾隆年间。该园清初由吴氏卖给徐氏,康熙五年()为镇江张玉书宰辅所购得。之后,其孙张叔度(曾任布政使)曾加以整修扩建,乾隆五十年因受弹劾,园子被没收。清代名士袁枚、赵翼、洪亮吉等人均曾造访并留下咏吟诗篇,并为一代名园的毁废感叹万千。尤以洪亮吉再游青山庄时著的《青山庄访古图记》和《青山庄怀古》等诗最为著名,全面展现了青山庄的前世今生和兴衰过程。诗人袁枚来常访友时,也曾往青山庄一游,其庄已废,为此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一诗:“笙歌声断水云寒,草草亡家暝目难。我与主人曾有旧,青山不忍上楼看。”

青山庄遗址公园

至清末,青山庄已成杂居之地,但“大观园”的名称仍然人人皆知,桃园、庄门口等地名一直延用至今。而此园全盛之时原有的著名景点“涵碧池”,也慢慢演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菱塘”。在池塘边,集居了当地农民,逐渐形成了村落,初名“西城头村”。因池塘面积广大,农民就在池塘种植红菱,哪知这个池塘的红菱品质优良,闻名乡里,人们就把这里称“红菱塘”。从此,水菱、荸荠、茭白等水产食物,成了这里的特产。特别是青菱、红菱,壳薄肉嫩,果大香甜,且无尖刺,生熟两宜,远销城外。

20世纪90年代,青山庄旧址一度建设为青山庄宾馆;年,此地被政府征购,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移建于此。

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提到江南园林,往往首先想到苏州园林。但苏州园林成为一种典范,是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的一个审美定式。太平天国以前,谈到园林一般均会把扬州、常州、南京等计算在内,尤其是在明代,常州园林的名气甚至超过了苏州园林,而这最大的功劳当属吴氏八园,明代常州吴氏园林的造诣远在苏州园林之上。一个家族,两代人马,同在常邑筑就八大园林,在江南乃至国内都实为罕见。令人叹惜的是“吴氏八园”随着历代战乱与家族兴衰,至清末已全部荒废湮灭。

常州自古就有百园之城的美誉,我想,如果依据史书图文记载重新建造起吴氏八园,必将锦上添花,赋予我们常州这座二千五百多年古城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再现常州老城厢独特的园林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