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1、辛弃疾的名篇《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是他遭到弹劾后,闲居时写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哪怕是从来没有读过此词的人,也会觉得此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却又言简意深、回味无穷。
说它通俗易懂,是因为既没有用典(熟悉稼轩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用典高手),也没有生僻字,读完就懂。
说它朗朗上口,是因为此词多用重复的修辞手法,且十分押韵,读起来十分顺畅。
说它言简意深,是因为它的内容很简单,却包含了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心态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此人经历的红尘中事,看过的世态炎凉,也就不言而喻了。
说它回味无穷,是因为容易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不少人读完此词后,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身,是如何从轻狂少年,走向佛系中年的。
《丑奴儿》此词,说是辛弃疾本人内心的写照也不为过。
那么,辛弃疾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至于发出如此感慨?他的少年时代真的是不识愁滋味吗?他人到中年写出此词,又遭遇过什么?
2、辛弃疾的少年时代
辛弃疾的少年,其实并不算完全的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还在婴幼儿时期,他的父亲辛文郁就去世了。因此,祖父辛赞只好亲自拉扯、教育这个孙儿。
辛家虽然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但是,北宋灭亡后,骤变之下,辛赞没办法携家南逃,只好滞留在济南,接受了金朝委任的官职。
因此,辛赞不仅教辛弃疾读书写字,还让他练功习武,告诉他以后要报效大宋。
就这样,抗金复国的种子深深埋在了辛弃疾的心中,在往后的岁月里发芽、长大……
辛弃疾背负着国仇家恨,内心自然不会太轻松。
但是,正因如此,他也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读书、学习兵法、效力大宋,就一定可以击退金兵、收复故土。
因此,少年时的辛弃疾,比起中老年时的辛弃疾,还算是不识愁滋味的。
年少的时候,一切都充满希望,觉得自己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实现梦想。
3、辛弃疾的中年时代
但是,人到中年,为南宋朝廷效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呕心沥血所作的《美芹十论》,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而抗金复国的计划,也因为主和派的阻挠一拖再拖。
这也就罢了,更让辛弃疾心寒的是,他辗转各地、为官多年,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百姓,宋孝宗却听信小人谗言,要罢黜辛弃疾。
辛弃疾在湖南平乱剿匪,被说成奸恶残暴,难道还把匪徒供起来让他们继续祸害百姓吗?辛弃疾建立飞虎军,却被说成用钱如泥土,试问,哪个军队的建立不需要资本?
到这里,辛弃疾可以说是识尽愁滋味了。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收到了罢黜。
他没有气愤、没有争辩,只是默默收拾家当,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带湖居所,开始享受赋闲怡家的生活。本文开头介绍的词作《丑奴儿》,就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写的。
这可能就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吧!
辛弃疾没有喋喋不休、四处抱怨南宋朝廷对于自己的不公,而是转向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那些辛酸往事,不值得提起,还是给自己找点轻松与快乐更加自在。
蒙冤遭诽,被迫辞官,不得不说是一段令人难受的经历。但是,却给了辛弃疾清闲喘息的机会,让他在此期间也留下不少清新的田园之作。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以下两首:
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稻香村之一处,就是根据稼轩此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句取的名字。
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两首词里,没有国仇家恨、抱负难平,只有清风明月、岁月静好。
当然,也不是说辛弃疾就此完全放下抗金的梦想,只不过他处于事业的低谷时期,对于抗金一事完全无能为力,为了防止自己过度伤心,只好将抗金一事深深埋藏在心底,用闲适的田园生活,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猜你还想看:
他的一句话,差点害死武则天,却也是他,让李世民放弃杀死武则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