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因为连年旱涝,造成粮食歉收,过不下去了,只能不要老脸,去找贾府的王夫人打秋风,没有了吃喝,天天饿着肚子,这脸面确实也没啥用,七十多岁的老人,来到贾府,王夫人没有见面,王熙凤甜的、酸的说了一大堆,给了二十几两银子,帮助刘姥姥一家度过了灾年!
“富再生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从正面来说,这次贾家确实资助了刘姥姥,也算是献了一次爱心,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对于贾家来说二十几两银子,也就是一次小聚会的费用,后面史湘云请大观园的姐妹们吃螃蟹宴,差不多就是二十几两!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也是第一次进大观园,从一个社会底层的角度,展现了贾府各色人的吃穿住行,从普罗大众的角度,去看百年贵族的繁华盛景,解释了护官符的真实性,“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对于老百姓来说,贾府的视金钱如粪如土。没有对比,就不能最大限度,让我们感受到贾府的纸醉金迷,有了刘姥姥这个底层人物的视角,我们仿佛带上了3D眼镜身临其境。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不但让我们看清了,贾府的建筑环境,更然我们看清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的个性特征,刘姥姥是一块试金石,让每个人赤裸裸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70多岁的老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一个无需要脸,一个不知道要脸,就这样装疯卖傻,让贾府上下的人欢笑不得,这也是贾府鼎盛时期,笑声最多的时候。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是为了上次救济的事情来感恩的,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妇人,都知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算贾府再混账,帮助过的人肯定也不少,而且比这个二十两银子多得多,可是没见着谁来贾府感恩,基本上就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贾府花了钱积了怨。所以钱要花在对的人身上,也要用正确的方法花出去,说是实在的,刘姥姥七十多岁了,在那个年代也是高寿的人了,而贾府的人,完全拿刘姥姥当个玩意、小丑,一个高寿的老人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不就是一幕“尊老爱幼”的大戏吗?看看贾家上下的人,不但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而且还拿这些穷苦人不当人,极尽整人之能。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贾家也算是书香门第高门望族,连这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难道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这说明,这个家族的骄奢淫逸已经到达了极点。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朱子家训》的几句话,一针见血的把刘姥姥进荣国府总结到位,曹雪芹真是神人,把想说的放在故事中,把高深的处世哲学白话的讲给大家听。刘姥姥进大观园,其实是用刘姥姥和板儿这一老一少,展现贾家的家风。之后很长时间,刘姥姥再没有来过荣国府了。
第三次来到贾家时候,贾家大厦已倾,真是“看着你宴请宾客,看着你盖高楼,看着楼塌了”,正好三次,当刘姥姥再一次见到王熙凤的时候,已经不成人样,贾母、林黛玉已经去世,王熙凤没有想到,她落魄到如此地步的时候,只有她曾经玩乐的一个刘姥姥来看她,来帮她,她把已经被卖到妓院的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在那时她最后悔的事,就是当时没有多给刘姥姥一些钱,以往的富贵再多,也全是过眼云烟了。王熙凤坏事做尽,只做了一件好事,就救了自己的女儿。
刘姥姥倾尽家产救了巧姐,证明了刘姥姥确实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一个最底层的农村老妇人的情操,绝对比那些整日衣冠楚楚的人要高尚的多。第三次来贾府,刘姥姥也不是富人,只是日子过得比较好而已,可是毅然决然的倾尽家私帮助已经落败的贾家人,这样的人,世上能有多少人。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对于小女生见面就神清气爽,对于老妇人却无比憎恶,可是没想到,能帮助贾府一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穷苦的老妇人,从正面啐了他一口粘痰。
贾母死前把大观园的画卷留给刘姥姥,这是惜春画的,这时候惜春已经出家,贾府该关的关另了,该贬的贬了,本是人间仙境的大观园,却变成了满目荒凉,这就像我们看到的圆明园一样,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繁华,都变成了一丝青烟,随风飘逝,又有几人还记得,花满园的时候,那翩翩公子和如花美娟你侬我侬的趣事。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