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宝黛共读《西厢记》,黛玉佯怒,调侃宝玉“银样蜡枪头”
这还要怪宝玉,是他私藏《西厢记》惹起来的。《西厢记》这本书是宝玉的小厮茗烟从外头弄来的,要知道像这种书在贾府这样的世家是禁止出现的,宝玉也是偷偷躲在无人处去读,结果被出来葬花的黛玉发现了。宝玉有点不好意思给黛玉看到,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黛玉也很喜欢这本书,一目十行飞快就看完了,且有意犹未尽之感。宝玉看到黛玉这个样子,就问:“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把自己和黛玉比作书中的张生和莺莺,黛玉听了这话,顿时羞红了脸,也是又嗔又怒,说是宝玉用这淫词艳曲轻薄了她。黛玉这话说得本身就矛盾,既是淫词艳曲,怎可能还一口气在男孩子面前读完,不仅是话说的矛盾,黛玉的心情也是矛盾的,她爱慕宝玉,可有不确定宝玉对她的心意如何,所以,这着反映很符合少女羞涩的感觉。黛玉怪宝玉欺负了她,要去找舅舅舅母去告状。宝玉说这话本来是应景而生,想试探一下黛玉对他的感情,没想到黛玉生气了。这下宝玉被吓到了,又是赔礼又是道歉。这个时候,宝玉和黛玉也就是十二三岁,情窦初开的年纪,这么小的年龄,心理上也不够成熟,实际上黛玉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绝对不会去告诉任何人的。宝玉是因为紧张才慌忙给黛玉赔罪。其实,宝玉也不一定是怕父母知道,他是真怕黛玉生气,所以才会表现惊慌失措的样子。黛玉看到宝玉这样,又忍不住笑了,说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用这句话取笑宝玉,意思是说以为你有多大胆子呢,我这么一吓唬你就退却了。宝玉若在这时候能够坚持,才应该是黛玉所愿,可他哪里能够体察到黛玉的心思呢?有很多人会认为宝玉就是个银样镴枪头。那就真的是没有读懂宝玉,且不说曹雪芹赋予宝玉是多情、善良、叛逆的性格,是对他寄予深深地同情和肯定,就说书中宝玉的表现吧,也不能说宝玉是个“银样的蜡枪头”。不然的话,才貌出众的黛玉和宝钗能那样倾心于他吗,大观园里还会有那么多人真心喜欢他吗?显然不是这样的。02宝玉是个有才的少年,而不是无所事事
大家对宝玉误解最多的,就是说宝玉无才无德,无所事事,一天到晚就围绕着女儿家们转。事实上,宝玉很有才华,他不喜欢读书,是不爱读那些八股文类似的“正经书籍”。而对于《牡丹亭》、《西厢记》这类的书他还是很喜欢的,对诗词歌赋也是很有研究的。例如大观园题匾额、颂扬林四娘的《姽婳词》,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儿诔》都完美体现了宝玉的才华,就连一向挑剔的贾政内心也是赞许的。因为宝玉的世界观与众不同,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所以就被冠以不做正经事,只喜欢和女儿们厮混在一起的罪名。宝玉的“不通世务”,说的是在结交仕途之人人、官场应酬、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 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对那些试图劝说自己的“仕途经济”的说教斥之为“混帐话”。为此,才会被众人不解,只有黛玉是知己,从不对他说这些话。大家想啊,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已经能有这样独立的思想和学识已经很不错了,你不可能要求他太完美,一天到晚苦读诗书,毕竟他还是生在钟鼎世家,是被到上上下下都宠着的人,能不骄奢放纵就很不错了。03宝玉虽受宠,可他只是个孩子,无法依从自己的心意行事
在晴雯和金钏儿的事情上,对宝玉的非议也很多,这也是他被视为“银样镴枪头”的一方面原因。宝玉虽然高富帅,被众人如众星捧月一般对待,但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而是和姐妹、丫环们打成一片,对她们可以说是体贴周到。一群孩子们,天性活泼,天天在一起,免不了之间嬉戏打闹,可这样的是在王夫人眼里是出格的,不能容忍的,所以,她赶走了晴雯和金钏儿,直接导致了她们的死亡。对此,宝玉伤心不已,却又无能为力,在父母面前他是无力反抗的,只有挨打的份。宝玉能做的只能去祭奠她们,抒发自己的哀思!这是女儿们的悲哀,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作者写《红楼梦》的原因,也是寄托了对她们的哀悼,对那个社会的控诉!了解宝玉要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生活环境去理解,贾宝玉生在名门世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还是那样关心下人,这换在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点?一个人最受人尊重的莫过于善良的品性,而宝玉恰恰最具备这点。茯苓霜事件中,他为了探春和彩霞,自己代为受过;平儿受委屈了,他用实际行动给以宽慰;黛玉身体不好,他为她考虑衣食住行。这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不是很有担当吗,他的能力也只能做到这些了,我们还要苛求什么呢?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