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资源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为何是四大名著之一,6大亮点成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4/12/6
中科公益爱心 http://m.jpm.cn/article-70129-1.html

鲁迅曾评价《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为何能入选四大名著,受人追捧呢,其实从以下6点就可以看出其魅力所在。

01妙笔生花,佳语珠连,似春潮带雨,又似隔水听蛙。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最妙不过《红楼梦》的语言。

毫不夸张的说,《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纵观全本,其语言最大的特色有二:仙骨而不失凡胎,讽韵而不失真诚。

不要认为《红楼梦》里尽是些“禀性恬淡,不念功名,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的超逸脱俗;也不要认为尽是“放春山遣香洞,采仙茗酿美酒,太虚幻境古今风月”的仙风道骨,它更是凡语呓呓,炊烟袅袅。

它既能让人民感受到天宫仙幻的虚渺,又不时坠入凡间的那一抹烟火,既有“金簪雪里埋”,又有“五五二两五”。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去寻那一丝忍俊不禁,去悟那份身临其境。

《聊斋志异》是刺贪刺虐,《红楼梦》便是叹命叹名。

“功名忘不了,终是草没了。”

一叹功名难永存,再看四“春”——原(元)应(迎)叹(探)息(惜),

二叹天命难违拗,处处是机关算尽后的灯火阑珊,处处是追名逐利后的可悲可怜。

但又不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的真情实感。

《红楼梦》便把这些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呈现最愿凝望的红楼语言,让其在书中流连。

02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若夏雨春花,牵动耳畔秋蝉

《红楼梦》对人物的斟酌可谓“巧夺天工。”开宗便给读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意象——黛玉进贾府,为什么《红楼梦》可以把人物刻画的如此精致?

不妨看看这几点。

首先,曹雪芹本身对每个人物的重视和尊敬。

像“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的怡红公子;“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潇湘妃子。

在那时的封建礼教中,很难有像《红楼梦》这样一部作品,呈现出对女性角色如此之高的评价。

其二,灵活运用各种手法,见微知著。

从一位唱戏小旦的容貌便映射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委婉圆滑的凤姐,宽厚随意的宝钗,直爽率真的湘云,孤傲任性的黛玉……

对三“春”外貌的提笔略过,衬托出凤辣子的熠熠生辉。

都说《红楼梦》善于刻画人物细节,慢慢斟酌,还真不假。

第三,用时代塑造人物,以人物反映时代。

拿黛玉和宝钗来说,在封建背景下,宝钗可以说是人人称道的“大家闺秀”,随和宽厚,自觉恪守着封建礼教,不止一次劝宝玉认真读书求官,而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她孤傲天真,她率直叛逆,好像一朵纯净的芙蓉,又像污泥不染的白莲。

03碧瓦雕甍,蕉叶竹林,曲径通幽处,流传建筑精髓。

《红楼梦》所描写的建筑也独具特色。

“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大方气派的大观园,恢宏明丽的笔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园中,随着贾政一行人的脚步,细细欣赏大观园的花柳荣荣,溪石叮叮。不得不说《红楼梦》还是建筑学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不禁想起了美国的国家公园,梵蒂冈的教堂,德国的小镇。

而大观园便融合了博大的建筑文化,“藕香榭”四面临水,佳荷飘香,颇有约塞米蒂公园的迷人景致;“栊翠庵”龛烟青青,炉香袅袅,颇有圣彼得堡教堂的庄严静谧;“花淑”水声潺潺,山石叠叠,颇有莱茵河畔的生动悠扬。

这样的世外桃源怎不令人神往?

04人参养荣,冷香群芳,祛邪守灵丹,益气和肝汤。

《红楼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多张药方,

薛宝钗的冷香丸,需用四时之花,四时之水加之异香末药调配而成,常人听来有些杜撰的味道,但经过多方资料的查阅,获悉这一药方并不是无道理。宝钗患的是热哮喘,冷香丸便有散热化痰平喘止哮的功能。

再一处,秦可卿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一张完整的药方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不得不赞叹曹雪芹的无与伦比。

“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一段段教科书式的分析,让《红楼梦》在医学神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一部综合性的艺术瑰宝。

05枣泥山药,桂花栗粉,牛乳蒸羊羔,酸笋和鸡汤。

《红楼梦》对饮食的描写也是引人入胜。

无论是前几回的“酸笋鸡皮汤”,还是末几章的“红稻米粥”,都牵动着读者的味蕾。“官知止而神欲行”。

几乎每几回,便有一次红楼盛宴,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盛况更是气魄。现如今很多餐厅都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可见其流传深远。

从秦可卿托梦给凤姐,便暗示了家道终傍落的悲哀。对美食的描写越来越粗谈,这又何尝不是因为挥霍无度而导致的内部虚空?

06木石前盟,金玉良缘,跛足癞头僧,转世重生梦。

开篇甄士隐落魄时的跛足道人,口口声声“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这与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观念非常相似。

整部小说笼罩在虚无缥缈之中,梦始梦终,筵席终散,世事无常,可以看出《红楼梦》与佛教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另一处,因缘果报也在《红楼梦》中得到很完美的呈现。

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浇灌绛珠仙草,便有了“下凡还泪”一说,因为有了“木石前盟”的宿缘,所以宝黛二人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一般。因为有了宝玉摔玉,所以黛玉才开始还泪,然而小说有一处暗示我们,黛玉说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

还泪总有还完的一天,泪尽之日,便是黛玉魂归离恨天之时。

宝钗和宝玉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便是相逢的“金玉良缘”,这也为后来两人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但因为宝玉心心念念的黛玉,并不重视这段姻缘,方有了任他“随聚随分”的故事。

作者在安排不同人物的命运之时,总是贯穿着因果的思想,变得使得佛教在《红楼梦》中升华。

再来从曹雪芹的角度看看书中的价值。

在开篇便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思念及当日所有之好,皆出于我之上。”

另有宝玉言:“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在当时封建社会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这就像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红楼梦》站在了封建的对立面,反对封建的禁锢和封锁,提倡婚姻,恋爱自由。从贾府“三春”的悲惨命运也能映射出这一点。

我曾读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与《红楼梦》中所向往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梅的抑郁之死,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被逼出嫁,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封建礼教和旧式逼婚迫嫁的控诉。

开宗明义,“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曲《好了歌》,不仅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更处处传达着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念。

物质永远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无论眼前钟鸣鼎食,平步宦海,终不过一场繁华。

书中有这样一个人物——王熙凤,她年纪轻轻嫁到贾府掌家,其实,贾府早已在冷子兴的言语中看破了命运,逐渐走向衰亡。

但因为王熙凤十分会理财,将府中物什周转的井井有条,填补了不少亏空。

作者想要传递的另一思想,是经济学方面的,应正确处理好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大英百科》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一部《红楼梦》,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