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是贾宝玉的大姐,贾宝玉出生后,元春考虑到母亲岁数大了,就替母亲照顾这个弟弟。因此他们之间虽然是姐弟关系,却情同母子。
可是《红楼梦》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好几个版本中,第二回都明确写着元春出生后的次年贾宝玉就诞生了。这样的话,元春仅仅比贾宝玉大一岁,怎么可能去照顾宝玉,并且教他读书识字呢?情同母子的说法更是令人不可思议。
《红楼梦》中有许多看似相悖的地方,这并不是失误,而是曹公一手二牍之法。对于曹雪芹的写作笔法,脂砚斋评道:
“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至。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
曹雪芹创作这部书,因为要做到“真事隐”“假语存”,他在捉迷藏。如果只解读文字表面,那只能得到假相。要想捕捉假相背后隐藏的真事,必须捉住作者刻意留下矛盾点以及那些截断的话头。这些所谓的漏洞,正是曹公留下的文眼,以供我们管窥蠡测。
原著中元春和宝玉的年龄差前后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从这个衔接的裂缝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答案是曹公一手二牍,在元春身上同时描绘了两个人物。下面具体分析:
一
真假元妃
第一个人物是贾元春,她出生在大年初一,取名元春。元春在宫中由女史晋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她既然有封号,照理说应该称呼“贤德妃”。可是整个省亲过程中,曹公称她为“贾妃”“贵妃”或“元妃”,从未提过“贤德妃”这个正名。
贾元春的历史原型是大佟佳氏,拙作《“二十年来辨是非”,精准解开元春原型人物的年龄密码和生活经历,看她三个分身上隐藏的人生经历》中详细解析了她的经历和在《红楼梦》中的多个艺术分身。贾元春、王熙凤、花袭人、薛宝钗等艺术角色分别演绎大佟佳氏的不同侧面,她们都是大佟佳氏的化身。据推断,大佟佳氏出生于顺治三年(年),她比玄烨大8岁。
大佟佳氏跟随玄烨生母一起入宫,玄烨出生后,她负责照看这位小表弟。《红楼梦》中表述元春和宝玉“同随贾母,一刻未离”,贾宝玉从小就有奶娘和保姆照顾,即便亲生母亲也做不到一刻不离。只有负责看护宝玉的保姆才最有可能“一刻未离”,因为那就是她的工作岗位。
大佟佳氏是玄烨的表姐,自幼照看玄烨,二人关系“虽系姐弟,情同母子。”《红楼梦》是小说体裁,曹雪芹把贾元春设置成宝玉的亲姐姐,这是“假语存”。这种架构隐去了大佟佳氏在玄烨登基以前的身份和经历,这是“真事隐”。
元春能不能叫“元妃”呢?按照封建礼制不能。
查百度,“元妃”指国君或诸侯的嫡妻。《说文》:“元,始也。”《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言元妃,明始适夫人也。”《晋书·礼志中》:“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
“元妃”是君主的第一任正妻,即皇帝的原配皇后,第二任皇后都不能称“元妃”。贾元春只是一个贵妃,因为名字中含有一个“元”字而简称“元妃”,其实相当不妥。
这就引出了隐藏在贾元春背后的真正“元妃”——皇后。
第二个人物是康熙皇帝的原配正妻,第一任皇后何舍里氏。
何舍里氏比玄烨大一岁,这一点符合《红楼梦》中第二回对二人年龄的描述。拙作《元春省亲你看懂了吗?她为何哭泣又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地方?》中指出,元宵节晚上贾府迎接元春,实际影射的是皇宫中元宵节灯会。这场灯会分别影射了康熙五年和康熙十七年两次盛况,是康熙帝册立两任皇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元春多次哭泣暗写她为没能当选皇后而悲愤。
大观园打着元春的招牌修建,影射它实际是皇家园林,影射皇帝后宫。林黛玉的住处和贾宝玉离得最近,贾宝玉为这里题的匾额是“有凤来仪”。这四个字象征着林黛玉的身份,她是皇帝后宫中最尊贵的凤凰。林黛玉的原型在影射仁孝皇后何舍里氏,她才是真正的“元妃”。
二
元春命名“潇湘馆”“怡红院”的寓意
贾元春给“有凤来仪”命名为潇湘馆,“潇湘”的典故出自娥皇女英追寻舜帝到潇湘一带,舜帝藏在九嶷山。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她们的眼泪,挥洒在们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
“潇湘”这个典故讲述的是舜帝二妃的故事,娥皇女英同时许配给舜为妃,她们之间对元妃的位置有过竞争。
据记载,尧把两个女儿同时嫁给舜,究竟谁为正宫,谁为妃子,尧和夫人们争论不休。最后决定了一个办法,据说当时舜王要迁往蒲坂,尧命二女同时由平阳向蒲坂出发。谁先到就为正宫;谁后到就作偏妃。娥皇女英听了父王的话,各自准备向蒲坂进发。娥皇朴实,她直接骑上一头大马飞奔前进;女英讲排场,选则由骡子驾车而行。可是途中女英驾车的母骡,突然要临盆生驹,只好停下来。娥皇乘马先到达目的地,正宫娘娘的位置归娥皇;女英气愤之余,斥责骡子今后不准生驹。因此传说骡子不受孕,不生驹,都是女英封下的。
贾宝玉为林黛玉的居所题额“有凤来仪”,宣布了黛玉的皇后身份;贾元春命名为“潇湘馆”,暗含她竞争皇后之位的野心。
宝玉的住处贾宝玉题额为“红香绿玉”,贾元春改为“怡红快绿”,命名为怡红院。元春的改动去掉“香玉”、“绿玉”,都比喻林黛玉。元春的这些改动暗示出她不容林黛玉,要除掉黛玉的意思。
三
一条脂批中的隐情
第十八回原著补述贾元春教授宝玉读书识字,在这一段中有一条批语引人深思。庚辰侧批写道:
[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这个批书人她曾经得到姐姐教授知识,她的姐姐去世对她很有影响。她现在是个“废人”,生活很痛苦。写下这条批语的人是谁呢?
仁孝皇后的妹妹平妃,她于康熙十九年庚申十月十五日(年12月5日)入宫服侍康熙帝,年纪为十岁左右。仁孝皇后于康熙十三年崩于坤宁宫,这时候平妃四五岁。她可能在三四岁时得到过姐姐仁孝皇后的教诲。
据记载,康熙三十五年(年)六月二十日,妃赫舍里氏在景山病逝,遗体经景山东门到朝阳门外园内安厝,身处畅春园的康熙帝追封其为平妃。
平妃为什么在景山病逝呢?康熙皇帝当时在畅春园,平妃既不在宫中也不在畅春园。很有可能她被打废了,让她单独住到景山。
这条批语是平妃写下的,语言内容和人物身份、经历非常吻合。青溪前期系列文章《红楼梦作者探析》《红楼康熙秘史之后宫索隐》已经发布60余万字,这些文章结合《红楼梦》原著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糅杂推理,该文章认为,《红楼梦》最初撰稿人是仁孝皇后,康熙皇帝也加入创作。
他们对初稿内容同时进行批注,所谓的脂批有时候是作者自批,有时候是他人批注。仁孝皇后崩逝后,康熙皇帝继续创作,后宫中的某些重要人物都知道这部书的存在。平妃作为仁孝皇后的妹妹,她保留着姐姐的手稿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批注。
上面这条批语明显是平妃写下的,她身居偏远的冷宫的时候,陪伴她的也许就是《石头记》这部书。
四
元春死亡时间暗含两个人的时间线索
《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不是原稿,但是某些情节还是很有借鉴意义。后面写到元妃的死亡,死亡时四十三岁。时间是“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
大佟佳氏她出生于顺治三年(年),死于康熙二十八年(年),正好是四十三岁。可是康熙二十八年是己巳年,康熙甲寅年是哪一年呢?是康熙十三年(年),是真元妃仁孝皇后的崩逝纪年。
五
死亡情状描写把元春伪装成林黛玉
续书中对元春死亡时状况的描述是:“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无眼泪”。
身体发福的元春就是薛宝钗,薛宝钗比杨贵妃,是一位胖美人。元春死亡之时没有眼泪,这是要呼应林黛玉“泪尽而逝”的预设。作者仍然在竭力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春)写成一个人,这也是仿照第五回对秦可卿的塑造。秦可卿身上兼黛玉宝钗二人之美,元春死亡时这样的描述仍然是在对接钗黛一体的艺术架构。
钗黛一体并非说她们两个影射同一个原型,而是二人一真一假、一阴一阳是全书的主要矛盾集中点。
六
“元妃”这个称呼
在原著中出现在什么时机
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前期一直写作“贾妃”,直到贾政隔帘说话提到宝玉,书中对她的称呼突然改作“元妃”。原文如下: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
等到安排完宝玉的环节,“元妃”的称呼又改回“贾妃”。从作完诗词,“贾妃先挨次看姊妹们的”到“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元春省亲后半段对她的称谓仍然是“贾妃”。
可见,曹雪芹对于贾元春的称呼并不是随意叫的,只有在针对宝玉的时候才称她为“元妃”。这就巧妙地暗示元春的身份其实是宝玉的“元妃”,而“元妃”又有真假之分。
元春原型大佟佳氏的另两个分身是警幻仙姑和袭人,二人都是贾宝玉的第一个性对象。从这方面来讲,大佟佳氏算得上是玄烨的“元妃”。可是警幻仙姑是在梦中,袭人是偷试,这个元妃身份是“不得见人”的事情,真元妃是玄烨大婚的对象何舍里氏。
为什么堂堂皇后的故事要隐藏在假相背后,因为后宫是佟佳氏的天下。《石头记》(《红楼梦》)这部书佟佳氏也知情,大佟佳氏去世后,小佟佳氏成为后宫领袖。《石头记》最终成稿在佟佳氏的监管之下,表面上把大佟佳氏塑造称贾宝玉的元妃正妻她才满意。
结论
《红楼梦》中真假相对,元春省亲背后隐藏着真假元妃。贾元春贾妃立意要争夺真元妃的位置,最终她胜利了,真元妃的故事被隐写下来,就是“史偷记”中的“真事隐”。
原创不易,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