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如同人的容颜,随着时间流逝,或许刻上了岁月的印记,或许变得不再与原来的她那么相向,但是铭刻在每条街道上的文化基因,却不会随着岁月而流逝。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一条历经沉浮,演绎了百年传奇的市中老街——普利街。
普利街中段摄于年8月
普利街位于市中区,东起共青团路西的筐市街南,西至普利门桥,南通郝家巷和西券门巷,长约米,当时街宽仅4米,三十年代又改建成7米宽的沥青路面。
这条街过去叫柴家巷,早年城里及东、南关一带是市民居住稠密和商业集中之地,后来老城的经济中心转移到西关。
因柴而聚的巷子,却与书香气厚重的明代“文坛巨匠”李攀龙有着种种关系。为官清廉的李攀龙,在死后无多余财,家道中落,其爱妾姬、卢氏及儿媳冯氏在柴家巷居住,以卖饼为生,生活过得很艰难。
明末桓台诗人王象春曾含泪写道:“荒草深埋一代文,蔡姬典尽旧罗裙。可怜天半峨嵋雪,空自颓楼冷暮云。”清乾隆年间,诗人董芸来济,也寻访过柴家巷李氏后人,并以《柴市》为名作竹枝词一首:“柴市归来日又斜,蔡姬迟暮倍堪嗟。罗裙典尽红颜老,断肠西郊卖饼家。”
明崇祯《历乘》载:“三元宫,一在杆石桥,一在柴家巷。”说明早于明代这里便成了南乡山民,肩挑车推着木柴、野草来此买卖的集聚之地,遂有了“柴市”之称。以后相继又有了商铺和杂货店,房舍逐渐增多,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巷,和当时周边的郝家巷、冉家巷、券门巷、剪子巷等并称为“西关八大巷”。
清咸丰十年(),为防捻军侵入,在城外筑土圩,年又修筑成石围墙,使得柴家巷与会仙桥之间的道路被堵。城里人要出城走西,都要南绕永绥门或北绕永镇门,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于是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年)于老城的西圩子城墙新开辟一门,称普利门,柴家巷也改名普利街。年又在南边开辟了麟祥门以通经四路。
此街道经扩宽,向西与经二路相连,将老城与商埠区连接起来。“富商大贾鳞萃麋至,即负贩小民亦皆提携妇孺,侨寓其间,以谋生计。”(《续修历城县志》),一时间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普利街的店铺多是新兴的民族工商业者兴建的,沿街多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二层楼房,其后的院落为传统四合院。
当年很有名气的商铺有:廖昌龙瓷器店、鸿翔永布店、老茂生糖果庄……一批批老字号汇聚于此,照老济南人的话说,“这条街上应有尽有,淌金流银。”
另外还有不少老字号店铺,如泰康食物店、谦祥益布店、宏祥茶庄、福祥茶庄、中源茶庄、顺兴食物店、泺源旅馆、德成油铺、复义和麻衣店、光明照相馆、北冰洋冰糕厂、协泰福、新丰栈杂货铺等等。
解放前的老城门普利门(资料片)
虽然历经铁骑践踏,经受炮火轰炸,但普利街并没有因此失去她传奇的色彩,尤其是上世纪30年年代,普利街路面铺上柏油后,道路两边的楼房涌起,或洋味十足,或中西合璧,让这条街逐渐成为了济南城里的一道风景,成为了济南城的商业文化标志。
即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然是一个商业的重地,外地人若到济南,一定会有人嘱咐:别忘了到普利大街逛逛,稍点东西回来。
此后,随着泉城路的铺建,百货大楼的建成,经二纬四路大观园商场的兴起,这条老街失去了原有的交通和位置优势,逐渐显现出老态。
进入21世纪,普利街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道路拓宽,虽大动土木,但老房子,老字号仍旧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庆仁堂、草包包子铺等一大批有着久远历史的文化、商业符号与绿地普利中心等现代、时尚的城市建筑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摄影:邵凯
摄影:芳子
摄影:芳子
夜色中泉城地标性建筑绿地中心灯火辉煌与落日余晖相互辉映、光彩夺目。济南绿地中心是曾经的“济南第一高”,位于共青团路、顺河高架路及百年普利街三角聚拢之地,该区域作为中国第一代“特区”,从年开埠起就成为济南金融业的发祥地、集聚地,这里是济南的百年中心,更是承载城市梦想的热土,是政府全力打造的中央金融商务区核心。
摄影:摄影天下看世界
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传统与时尚彼此交融,任岁月变迁,时光转换,普利街作为一个商业传奇已经深刻在济南城厚重的历史之上,成为济南人深藏于内的文化基因。
来源:综合市中头条和济南古城历史街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