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联文化,可谓是我国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文人墨客把对联文化融入到诗词当中,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一副好的对联,相当于是一首浓缩的好诗,也是智慧的结晶,由于对联有着和诗词相同的平仄押韵、字数相等、意境高远等特点,从古至今一直被人追崇和把玩。
最早的对联历史记载出自三国时代,是由前后两句组合而成,前面的那句又称上联,也叫出句,后面的那句称为下联,也叫对句。对联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官府选拔人才,经常以对联出题,应答者要求即兴应对,而且要在气势和意境上互相契合,肚子里要是没点“墨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明清两代,对联文化已经渗透到民间,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吐故纳新,迎接新年,这也是我们为自家祈福的最常见的方式。对联文化也是我国独有的,由于其文字要求逐一匹配,各种词汇千变万化,其他任何一国的语言都无法达到这么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古人结婚是喜事,要对喜联,父母去世是白事,要写挽联,但是红白喜事同时发生,这对联又该如何写呢?历史上就有这么一副最尴尬的对联,大才子结婚当天,高朋满座,处处红罗幔帐,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大才子正要写一副喜联贴到自家门前,可是屋内却传来了噩耗,大才子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这下可就犹如晴天霹雳,本来结婚当天热热闹闹的,但是父亲病故,这是红白喜事相撞,大才子瞬间就为难了。但是对联还是要写,怎么能既不让新娘受委屈,又能兼守孝道呢?大才子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不愧是读书人,只半盏茶的功夫,大才子已经玉成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临亲丧,做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下联是:辞灵堂,入洞房,进乎?退乎?再斟酌,进退两难
此联一出,在场之人无不拍案叫绝,我们看看这副上联绝妙在哪里?上联说亲人故去,摆放在前面,代表孝道始终要排在第一位,而做新郎之后又哭又笑,最后哭笑不得,描写的大才子此时的心情。下联是刚入了灵堂,然后转而入洞房,到底是进还是退,最后说进退两难,表现出大才子复杂矛盾的心情。而此对联,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可谓是中庸之道,让人暗自佩服。
无独有偶,在明朝也有一位新郎官,和这位大才子的处境一样,结婚当天父亲离世,这对联怎么写也犯了难。这时有个好友就出了一副上联“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大才子琢磨了片刻,立马想到了下联,于是他对道“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此联一出,在场之人纷纷叫好,在悲喜参半的日子里,一方面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一方面迎娶新娘过门,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尴尬。
这就是我国对联的独特魅力,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难题,让我们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中,都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孔不入。
今日话题:如果上联是“青天白日,进退两难”,你能对出下联来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写出自己的奇思妙对,我们一起学习和分享。
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