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站在层峦叠嶂的山岗上,一座座巨大的闽南古厝和现代小洋楼交相辉映,妙趣横生。
观山村,历史悠久,四面环山,险恶封闭的自然环境并未阻挡村民的脚步,在近代风起云涌之下,村人不畏艰险,走出大山,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勇闯南洋的英杰。
这里被誉为“南安第一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人口占据了村中总人口的85%以上,清代著名的荷属印尼华人商业领袖李功藏,便是观山村人。
家资巨万的李功藏曾经多次为国纾难,捐赠财物缓解山东、河南、华中、顺天、直奉等地的自然灾害,因此而被光绪帝嘉赏“中宪大夫”四品头衔。
他是近代著名的华侨慈善家,捐资建造了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泉郡施药局、泉州花桥善举公所,英华书院、培元中学、同文书院等数十所学校,以及不计其数的道路、桥梁等惠及民生的建筑物。
李功藏的善举博得了众多同乡的好评,称赞其:有先生之豪富,无先生之勤俭;有先生之事业,无先生之功勋;有先生之严以律己,无先生之惠及同群。
观山村内有三十多幢保存较为完好的百年古厝,又加之风景秀丽,远在繁闹的都市之外,早在年就已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年,其中10座古民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厝或中或洋,或中西结合,鳞次栉比的散落村中各地,气势不凡,蔚为壮观。
由李功藏为其妻子建造的“池塘湖番仔楼”,占地宽广,磅礴大气,犹如威严的陆地巡洋舰,令观者无不瞠目结舌,叹服于一百多年前的闽南人,便有如此魄力胸襟,打造起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式民居。
整座番仔楼掩映在青山碧树之中,巨大平缓的中式传统歇山屋顶之下,是用闽南红色砖块垒砌形成的西式巨大拱门走廊,呈四方形两层楼房,宛如尽职的卫兵一般,静静俯瞰着大地。
据李氏后人说,这座番仔楼耗时十年,费银数十万两,是由当时享誉国内外的建筑大师傅维早和南洋建筑师一同设计,屋子大量使用了铁质材料,皆直接从印尼进口而来。
而重达千斤的石柱则是用人力抬入村中,从香港购入的地板砖,至今闪闪发亮,可想而知建筑时期的浩大规模与精益求精的工艺。
中西结合的“池塘湖番仔楼”,虽然历经百年风雨,风华却丝毫不减当年,与今天村中新建的洋楼相比,亦毫不逊色,壮丽过之。
最为奇妙的是,建造于年的石印厝,是中国乡村难得一见的仿前苏联式建筑,人字屋檐下的红星斑驳沧桑,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时代的时代风潮。
闽南地区曾经流传着: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
看完这些年代不同的古厝,惊叹于观山村先民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除了钦佩还能说些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