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中的花,总是被赋予了人类的性格。人们常说,百花齐放才是春。其实百花并不是一齐开放的,她们开放在不同的时节和地域。春天是花开最多的季节,所以才有了群芳争春的说法。
因此,那些不在春季开放的花,就被视为与众不同,比如荷花、芙蓉、菊花、茶花之类,都被视为清高、孤傲之花。而那些开在春天的花,就成为争春之花。人们看待这些花,如同看待在红尘中追逐名利的芸芸众生。
然而,春花之中也分三六九等。那些形、色、香皆无可取处的小花,自然人们懒得评价,如同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可即便是那些名花,也有不同。
梅花开得最早,且形、色、香俱佳,被视为“花魁”。正因为开得早,所以反而错过了百花争艳的最热闹时节,被人赞为“无意苦争春”——真是傲骨清流。
迎春花开得也挺早,但是颜色不是红白娇艳。迎春花的外形和香味都过分低调,更多是陪客的角色,要争也争不动,如同大观园里的二姑娘迎春。
梨花也是春花,却是颜色素净,不是红妆艳丽,所以,丘处机曾赞美梨花: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既然不同列,那自然也不属于苦争春的。伤春时,大家才会想起她。
兰花深藏幽谷和静室,是文人墨客洁身自好的自喻,她的姿态高,也不属于争春的。兰花是高人逸士,隐居起来,释放出“王者香”,等待礼贤下士的君王来发掘和重用,这个气质,让人想起了妙玉,清高中带点儿矫情,虽然也是春花,也有春心,但情绪上不那么炽烈,显得有了贵气。
李花也是娇艳春花,却不如桃花杏花那样常见,气势上就差了些。属于争春不甚成功的,也只能做个陪客。
牡丹也是春花,但她是花王,不必争,春就是她的,依此类推,芍药是花中宰相,她也不必争。
争春争得最厉害的,还是桃花和杏花。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是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意思是天上的碧桃是用露水浇灌的,日边的红杏是靠着白云栽种的。唯有芙蓉花是生长在秋天水上,所以不会在春天里哀怨自己未能像桃杏一样趁东风而开放。
这首诗是高蟾进士落第后写给高官礼部侍郎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对进士及第的幸运儿的羡慕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高蟾当然希望侍郎能够赏识自己,虽有所求,却不卑不亢。桃花杏花固然好,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有背景,而芙蓉花,绝不逊色于他们,甚至比他们更美,只是还没到开花的季节,而且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暂时不如他们的显赫。
“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写的是进士及第的幸运儿获得的恩宠,高蟾对他们能从此平步青云是很羡慕的。但同时作者也隐晦地表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凭借真才实学获得成功,所以说“倚云栽”,“和露种”。在高蟾的诗中,他用来自比的荷花是高洁的,而那些天上日边的桃花、杏花,其实是凡俗的。这种酸溜溜的情绪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千年不散。
自古以来,桃花和杏花总是作为春天最常见的花,得到大家的喜爱。喜爱的人多了,就成为比较世俗的花,不像兰花、荷花、桂花、梅花之类,有那么多高雅的文化内涵。她们属于最常见的争春斗艳的花。
由于杏花有变色的特点,会从红色变成白色,给人一种机遇难料的感觉。而且她也是幸的谐音,象征着幸福和幸运。《红楼梦》书里出现的第一个幸运女孩儿就是甄家的丫鬟娇杏。
娇杏并无十分姿色,只因偶然多回头看了一眼穷秀才贾雨村,就被一见钟情,贾雨村飞黄腾达之后,就特意娶她为妾,后来还被扶正,成为夫人,实现了阶层跨越。曹雪芹评价她“命运两济”。娇美的杏花,是侥幸的意思。
杏花作为春花,地位似乎有点尴尬,她没有梅花那样争先花魁的冷艳,也没有桃花那样深入人心的浪漫,更没有梨花那样冰雪哀艳的孤芳。她不是最香,也不是最美,可她却是争春争得最起劲儿的花。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种世俗进取心极强的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国古诗中的杏花都是美艳、富有生命力,且不甘寂寞的。
书里第一次出现杏花,是在大观园的稻香村,黄泥矮墙和茅屋的背景,“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红杏花消减了黄泥墙的黯淡,增加了农家野趣,也凸现了生活和青春的活力。“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何况是几百株杏花(要知道陇翠庵红梅也只是十几株而已)。
稻香村的主人李纨,是槁木死灰一样的寡妇,自然不会红杏出墙。这里的红杏暗示的是她的凡俗之心。
李纨最大的凡俗之心就是贪财,她的月钱是每月二十两,与贾母王夫人一样,此外贾兰每月有二两月钱。加上园子地取租,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
要知道凤姐等普通儿媳每月只有五两,少爷小姐们每人每月只有二两。上学的少爷每年多八两银子,小姐们每月多二两脂粉钱,这两项还被探春裁减了。
这一年四五百两银子说多不多,贾赦买个妾就要八百两;可是说少也不少,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就够庄户人家过一年了,大观园包产到户后,一年能省下四百两银子,与李纨的年收入持平。
李纨生活俭省,所以是个隐形的财主,但是她还是舍不得花钱陪弟弟妹妹们起诗社,一定要求凤姐融资。探春改革时,感叹蘅芜苑和怡红院没有可以牟利的产品,李纨立刻指出蘅芜苑的香料和怡红院的干花非常值钱。作为一个安享寡居生活,一概无见无闻的贵族寡妇,李纨对金钱和市场有着出人意料的熟悉,这说明,她一直在暗中关心这些。判词说她“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积阴贽遗儿孙”,大概意思是暗示她后来因为贪财养老,而做出了损阴德的行为,导致祸及儿孙。
另外一位与杏花有关的人物是邢岫烟,她以贫贱出身而得与豪门公子薛蝌订婚,算是获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虽然她从未刻意追求过这些。宝玉看着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花,就想到了她。岫烟的结局应该是正常活到了“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年纪,她以闲云野鹤、与世无争的姿态,得到了世俗红颜羡慕的结局。有时候,苦苦追求的人却偏偏得不到;不争不抢的人却无意中取得了成功。命运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
书里的杏花代言人是探春,她在怡红院的夜宴上,抽到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暗示了她未来嫁给王族的命运。探春也具有相当的凡俗之心,她对于经济财务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