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资源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宝钗消除了黛玉对她的敌意,她收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1/28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

文:平姐悦书说娱

衣食无忧的黛玉,本该是活得最舒心的一个,可她总是给人一副愁闷不已的样子。因为她心里头一直揣着两个心病。

第一个是自怜。没有父母兄弟姐妹的黛玉,总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即便有贾母的疼爱,众姊妹的陪伴也不能消除黛玉那颗无处安放的心。孤独,是她心头一抹挥之不去的愁影。

第二个是金玉良缘的隐痛。宝钗进了贾府后,她和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之说便在贾府內传递开了。对这件事最为上心的便是黛玉,她每次都会拿这个说法来说事。

这样两块心病让她活得很累,而第二个心病更是压在她心上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

宝钗的学识、家世、涵养都令黛玉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危机。宝钗成为了她最强劲的情敌。

因此,每次遇到宝钗,黛玉总会多注意一点,嫉妒之心也会自然生出。

宝钗的细心,黛玉觉得那是她在人前卖弄,很多次黛玉都直接甩脸子给宝钗看:

第二十九回里,一行人在清虚观看戏,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我好像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她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宝钗待人的好,黛玉觉得那是她心里头藏奸。

第二十八回,黛玉向宝玉解释头一天为何生气的缘故,顺带说到了宝钗。

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是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黛玉是在告诉宝玉:最不能够得罪的人是宝钗,别看她平日里一副温和、端庄、大气的样,那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要被她的表面迷惑了。

为了一个宝玉,黛玉没少吃醋、猜忌、疑心、赌气,小女孩的那点心性全都表现出来了。

每次面对黛玉的尖酸刻薄,宝钗没有直接的回击黛玉,而是运用迂回的办法化敌为友,很好的将黛玉对她的敌意转化为友谊。

情商高的宝钗到底用了什么妙招,赢得了黛玉对她的信任?其实,拿下黛玉,宝钗只用了几招:

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第一个形容女人为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这样形容的人,就一般了;第三个再将女人比喻为花的人,纯粹就是笨蛋。

贾府中人人都知黛玉是个能写诗的才女,却不知黛玉还有风趣的一面。宝钗就发现了黛玉的这一点,还当众夸赞了一番: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黛玉只不过是打趣了刘姥姥在贾府的表现,以此逗乐众人。宝钗却恰如其分地赞扬了黛玉,夸她比凤姐更会说笑话。黛玉听到这样的赞扬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觉得这是宝钗发自内心地对她的称赞。

宝钗赞扬的高明之处在于:挖掘黛玉一些不为人知的优点,表现黛玉的独特性,让黛玉得到一些新的刺激,以此来增加黛玉对她的好感。

不做无谓的争论

喜欢争论就是一种争小胜的行为。喜欢争论的人是一种思想上的琐碎者,行动上的无能者。显然,薛宝钗不是这样的人。

来到贾府后,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喜欢她的理由很多,最为重要的是她懂得什么时候该用情感,什么时候该用理智。理智行事是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一天,黛玉见她无精打采,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听到这样具有讽刺刻薄意味的话,宝钗没有加以辩解,而是装没听见,直接走开了。

宝钗选择这样一种方式,避免了一场争论。她深知一旦争论发生,不可避免就造成了与黛玉的敌对情绪,以后要想修好彼此的关系,确是很难的。

那日天冷,宝玉特意去探望宝钗,凑巧黛玉也来探望宝钗。见此情景,黛玉心中便不大自在。这时,雪雁跑来给黛玉送手炉,她便借题发挥:

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宝钗明白黛玉是借此奚落宝玉听了她的话。她知道黛玉向来如此,便没有去理会黛玉说的。

不是宝钗不想与黛玉争,而是她将人生位置定在高格调上,做人争大胜不争小胜。她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保持稳重温和的形象,修炼当家理事的才能。

格局不一般的人是不会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

让对方保住面子

有这样一句俗语:树要皮,人要脸。面子是做人的尊严的一种外部表现,保住他人的面子,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

大观园内宴请,众人玩起了行酒令。黛玉行了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令,这时宝钗“回头看着她”。宝钗这一看,是在巧妙地提醒黛玉:

《牡丹亭》《西厢记》一类的书属于淫词艳曲的“禁书”,大家闺秀是绝对不能阅读的。

事后,宝钗没有直接去向黛玉问个明白,而是找了个回避众人的好时机,私下悄悄地教育了黛玉:

第四十二回,宝钗因见她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她坐下吃茶,款款地告诉她道: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

为了消除黛玉的警戒心,宝钗没有选择用言词来胜过对方的方式,而是采取低姿态,暂时与黛玉站在同一条线上,爆料“自己也是个淘气的”“曾经也偷看过此类书”。

如此,黛玉就会释然“原来,宝钗不是完美的,她也有一些缺点”,这种低姿态会为彼此带来融洽的交往。

宝钗的这一番话,既批评了黛玉,又保住了黛玉的面子,还取得了黛玉的信任,向她吐露真情: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自此,黛玉真心觉得宝钗是好人,不再把她当作竞争的对手。

让他人保住面子,不仅仅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同时表明自己会做人。

大家都喜欢宝钗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人心的宝钗成为了贾府中的处世高手。她教会了我们三点,学会真诚的赞美他人,不与人争,自自然然给足他人面子。

总之,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家庭背景多么显赫,才华多么出众,如果不懂得做人的艺术,是无法成功的。和人相处,懂得点处世之道终归是好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我是平姐悦书说娱,一位评书,品剧人,用文字温暖你,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