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曹雪芹没能留下一部完整的红楼梦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1/22
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 http://www.csjkc.com/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有多严重。有意无意之间就被人抓住把柄,人头落地,甚至是牵连到家人族人,无辜之人也往往被牵连其中。这就造成了清朝文人的小心翼翼,更造成了文学上的局限性,让文学的文学性大打折扣。在我看来,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了很大的魅力。这正说明了清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清朝那些搞文字狱的皇帝们,红楼梦的本来面目我们早就看个清清楚楚了!

红楼梦一开始就交代书里的背景是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失落无考,内容也只是几个异样女孩子的事迹,作为解闷而已。书里还特意交代,贾赦袭了爵位,但是皇帝因为体恤先臣,特意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让他在户部学习。甚至贾赦兄弟俩的名字,贾政,字存周,贾赦,字恩侯,都是颂德的意味。

曹雪芹的这种小心翼翼,和歌功颂德一直到处充斥在文中。贾元春封妃、省亲、盖大观园,更是充满了歌功颂德的气息。甚至贾宝玉这样叛逆不爱读书的人,提起皇上朝廷也都是称赞的口气,甚至说朝廷都是受命于天等等。包括林黛玉在贾元春省亲时候,做的诗也是一股称赞的口气:盛世无饥馁。

正是这些原因,甚至改变了整部书的走向。贾元春省亲的时候,曾点了四出戏。批书人指出《乞巧》,是来自《长生殿》,伏元妃之死。《长生殿》是洪昇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为原型做的一部戏。内容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差不多,都是赞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其中《乞巧》这一出戏应该就是二十二出的《密誓》,主要讲杨贵妃在七夕节,因为见到牛郎织女而心生感叹。她认为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见一次,却是天长地久。由此,她联想到自己,害怕日后年老色衰,被唐明皇抛弃。而唐明皇为了打消她的顾虑,在牛郎织女星的见证下,发下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的誓言。

不过,在这一出戏后,就发生了变动:安禄山造了反,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最后的结局,我们当然都很熟悉,在马嵬坡杨贵妃被迫自尽。如果,杨贵妃的结局暗示了元妃的结局。那朝廷应该不会太平,而臣下以下犯上,皇上连自己的妃子也保不住,甚至要用妃子的命来换自己的平安。这岂不是和作者一直称赞的太平盛世所矛盾?这大概正是我们无法看到元妃真正死因的原因。作者一再的改动,在下笔的时候一再深思。所以,我怀疑在他的完本中,很可能也没有真正地写清元妃的死因。

刚开始,作者给我们透露的信息是,贾家因为某些事得罪了朝廷,被抄了家,彻底地败落下来。这就是甄家的原型来源,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危害。他把贾家败落的原因,渐渐地改成了贾家自己入不敷出,自己罪有应得。他把贾家败落的原因,归结于贾赦,甚至是宁国府。因为他们自己不争气,才会被抄家,才会败落。

这也正是续书和前书矛盾的地方。续书里,贾元春是病亡的,抄家也是罪有应得的。甚至,皇上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让贾政、甚至是贾蓉都没有啥事,还给还了部分财产。这就与作者刚开始的想法:一片大地白茫茫真干净,有了很明显的冲突。

作者的这些歌功颂德,当然是不得不为之,也确实让读书人会产生些许的不适。如果不是为了文字狱,恐怕整部书的走向会不一样,也更精彩。现在只能让读者心存遗憾了。即使以后有了完本的《红楼梦》,恐怕那也不是作者一开始的本意,是被阉割过的,缺少了生动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