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学家们对“甄宝玉送玉”,百思不可得其解
“通灵宝玉”不但有自己的思想,会说话,而且还会飞!丢玉的原因是因为它自己飞走了,三百多年来谁也没有想到!本回也解开了一个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那就是“庚辰本”的第十八回里的一条批语中指出的:“《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对于这个情节,人们进行过无数的猜想,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内容。早在“甲戌本”第二回有条批语指出: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也就是说在甄宝玉身上发生的故事,都会在贾宝玉身上再次发生,甄宝玉的故事是贾宝玉故事的预演,这确实给人一种神秘、空灵、虚幻的感觉。作者设计甄、贾两个宝玉,为的是从两个角度介绍发生的同一个历史事件。
二、红学家们对“王熙凤扫雪拾玉”的误解
“庚辰本”第二十三回中描写在“刚至穿堂门前”一句旁边有一条很有名的批语:“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人们始终无法参透“凤姐扫雪拾玉”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红学家们却说这是指凤姐被休以后,成了下人,留在贾府干粗活,打扫卫生,在扫雪的时候发现了丢失的“通灵宝玉”,真是胡说八道!
三、红学家们对“贾宝玉避祸“的误解
以前人们一直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两个人会分开?贾宝玉是如何避祸的?
在87版电视剧里演绎成因为探春远嫁,所以宝玉不得不为江山社稷着想,跟着探春一起出一回远差,没想到又传来宝玉遇难的假消息,结果黛玉悲痛万分,从而泪尽而亡,大有“殉夫”的意味!于是当时有人讽刺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定国安邦”,相比之下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大煞风景,平淡之极,如同嚼蜡。真是胡说八道!
还有的红学家们说的,宝黛分离是因为赵姨娘和贾环为了争夺财产,造谣说宝玉跟黛玉有不才之事,王夫人大怒,命宝玉搬出园子,两个人从此不能见面,这样的分离原因实在是太牵强了!经不起推敲,为了爱情宝玉能让大观园的墙拦住吗?
四、红学家们对“贾元春之死”不敢下笔
对于贾元春之死,红学家们对此不敢下笔,87版电视剧草草带过,大约地让人感觉到是各股势力倾轧造成的,只是无法细说,也圆不好,所以特别保守。但是这后二十八回,元春直接影射袁崇焕,直接跟林四娘挂上钩,终于,那个“望家乡路远山高”的谜,得到了解释。后妃上阵杀敌很雷人,不过,这一段行文拉得快,逻辑不够严密,在写作过程中很正常,这毕竟是个早本,不是什么增删五次搞了十年的本子,即使是现在的通行本,漏洞也不是没有。提到元春,就得提提她那四出戏,现在终于明白了,那所谓的“大过节,大关键”,果然重要。
五、通灵宝玉是如何失窃?红学家们无何如何也想像不出来
王夫人遇促狭鬼病危时使用“通灵宝玉”治病的情节很有意思,大家要知道第八回中介绍了“通灵宝玉”有三个功能,即“除邪崇”、“疗冤疾”、“知祸福”,前面宝玉与凤姐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里已经使用了“除邪崇”这个功能,而本回王夫人看病的故事里用的是第二个功能“疗冤疾”,后面还有第三个功能的使用。也就是说,“通灵宝玉”的三个功能都非泛泛之笔,都是能与后面的情节呼应得上的,这些细如牛毛的伏笔除了作者自己还有谁能想得到呢?
“通灵宝玉”再次丢失,也是第三次丢失,呼应了第八回介绍的“通灵宝玉”第三个功能:“知祸福”!怕大家看不明白,在这里“松斋”的批语又进行了详解,这也暗伏贾家大难临头,连“知祸福”的“通灵宝玉”都躲起来了,所以实在是大不吉利!而“通灵宝玉”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找回来,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故事就完了,别忘了还有那条著名的“凤姐扫雪拾玉”的批语!
对于黛玉《葬花吟》里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雪霜箭严相逼”,红学家们认为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里黛玉应该在贾家饱受迫害,处境相当艰难。
“玉带林中挂”,红学家们解释说这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真能胡扯!
六、“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明明点明了林黛玉是死在春季,红学家们却说林黛玉是死在中秋之夜。
七、红学泰斗周汝昌的推测:《红楼梦》开卷表面上写“姑苏葫芦庙”失火,其实是隐言“南直招祸之实病”。周汝昌认为“南直招祸”就是指曹雪芹父辈曹在万寿庵里为雍正政敌胤禟藏镀金狮子而招祸之事,从而使我们窥视到《红楼梦》是以作者家世中“南直招祸”作为原型而开卷的。
周汝昌的分析也很有问题,“金狮子”案用如此大的火来影射,很有些无厘头的味道!因为周先生是胡适的忠实信徒,一生坚持认为《石头记》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并认定成书年代是在乾隆年间,所以从书中看到的影射都是牵强附会,跟那个所谓“废太子”的理论相比其实是半斤八两而已。
那么到底“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他将国都所在地的区域,划归六部管辖,也就是说,直接隶属皇帝管辖,因而称为直隶,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明成祖后来迁都顺天府(也就是北京),于是改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地方为直隶,而南京仍设六部,称南直隶。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
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有“话说国朝(明朝)有一位官人,姓权,名次卿,表字文长,乃南直隶宁国府人氏”,明朝人把这些江皖沪地区称作“南直”十分流行和自然。“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清朝,不再存在“南直”了,而“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现在可以从史书中找到不下二十个关于明朝“南直”甚至“北直”的词,而我们试想红学家论证出来的成书时间距离崇祯皇帝之死都有一百年了,试想过了这么久谁还对“南直”这样的老称号有印象呢?要知道新中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二十年以后,就再没有人提“北平”这个旧称呼了!
“脂批”中“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指的是明末一段史实而已,当时满清意外入关,定都北京,北方各地看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实际北方6省并无过多杀戮,但自扬州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过程才有惨无人道的杀戮,只是扬州就杀害80万汉人,嘉定50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18年杀戮汉人在五千万以上,当时的场面真是惨绝人寰令人震惊!
所以“南直召祸”即明末南方七省的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脂批”点明于此,我们根本不明白书中一开始写的这场大火的本意,在残酷的文字狱恐怖之下,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笔法。
主流红学家认为“玉带林中挂”是指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而“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与宝玉结婚以后,特别是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独守空闺受冷落的写照,居然还有人称这是形容宝钗死在了自己象“雪洞”一样的房子里!胡扯!
其实,《红楼梦》作者对研究红楼梦的这些红学家们早有预言,请看:贾雨村,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系胡州人氏。(来源:全国民间红学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