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贾宝玉的精神世界庄子思想是他最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9/10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541715372409284&wfr=spider&for=pc

引言: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也是全书最难分析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百无一用的“富贵闲人”,有人说他是超越时代束缚的“封建斗士”,但这些评论都是立足个人主观好恶与时代的角度,缺乏对贾宝玉本身思想境界的考量。

在书中,贾宝玉展现出不同常人的“痴”、“傻”、“狂”等状态,为世人所不容,但细细观察便会发现,贾宝玉的诸多所思所行,都跟庄子思想不谋而合,包括书中也曾多次提到贾宝玉对《南华经》(《庄子》)深有所悟,所以要想真正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必须从庄子思想着手。

贾宝玉性格逻辑遵循了庄子“自适其适”的原则

贾宝玉性格叛逆,不喜读书与科举功名,经读书入仕之人称为是“禄蠹”,而且最喜欢在女儿堆中厮混,性情癫狂,时常呆呆的跟天上飞鸟、池中游鱼、甚至画上的美人对话,他的这些种种作为都跟封建时代的大环境相违背,并且收获了身边人满满的负面评价。

在王夫人口中,贾宝玉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在贾府众多婆子口中,贾宝玉是个“痴傻之人”,自己淋了雨不知道躲,反而问丫环们淋着没;

就连下人小厮也不将贾宝玉放在眼中,譬如第六十六回,小厮兴儿向尤二姐、尤三姐介绍贾府内部情况时,曾提到贾宝玉:“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因此没人怕他。”

这些贾宝玉都是知道的,他并非是一个糊涂人,比如薛宝钗、袭人、史湘云都曾先后劝诫贾宝玉要好好读书,多认识些仕途经济之人,以便为将来铺路,可贾宝玉总是以一句:“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玷污了你的经济学问”来怒怼对方,可见贾宝玉深知其中利弊,但不愿从之,正所谓“知其应该为而不为之”。

而贾宝玉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固执的性格,正是庄子思想影响下的结果。

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癖也。——《庄子·骈拇》

庄子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别人高兴而去做某件事,而要为了自己高兴而做这件事,如果所做的一切不顺从本心,仅仅为了讨好别人,那么不管是人品卑劣的盗跖,还是性情高尚的伯夷,都是一样虚伪至极、令人不齿。

贾宝玉的性情无疑继承了庄子“自适其适”的行为准则。如果贾宝玉听从了王夫人、薛宝钗、袭人等人的建议,好好学习,从此立足经济之道,委身孔孟之间,那么就成了“适人之适”,完全违背了庄子思想。

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贾宝玉的“自适其适”存在很大问题,他的这种境界建立在封建贵族制度基础之上,贾府乃是王公贵族,贾母又无比溺爱宝玉,这种宽松的生活环境让贾宝玉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可以尽情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而一旦贾府大厦倾倒,贾宝玉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都没有了,他还能继续这般任性,顺从自己本心生活吗?

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后》中得出的结论:经济上不独立的娜拉,即便出走,最后还是会回来的。贾宝玉何尝不是另一个娜拉呢?

贾宝玉从庄子思想中寻求“情苦”的解脱

贾宝玉的最大特点就是重情,并且喜欢与女孩儿厮混,年幼时就曾有这番言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稍微年长后,他又有了新的感悟:“女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贾宝玉对女儿们对心意由此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若是重情,必定会为情所困,反而不得自在。第二十二回,正值薛宝钗将笄之年生日,贾母专门自掏腰包,给薛宝钗办了个生日宴会,期间席上有一个小旦长相酷似林黛玉,王熙凤便故意以此打趣黛玉,却引发了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三人之间的矛盾,且看原文记载: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贾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一个小小眼色,却同时得罪了林黛玉、史湘云两人。林黛玉觉得贾宝玉是自己的知己,竟也觉得自己爱耍小性子,还给史湘云使眼色;史湘云则觉得贾宝玉故意在警告自己,自己在贾府连说话都要看人脸色。

贾宝玉本想居中调停,不想却闹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结果,心中登时悲伤不已。他本就是重情之人,眼下却因太过在乎黛、湘两人,反受其害,他体会到“情苦”的滋味,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宝玉选择去看《南华经》来缓解心中的烦闷,并被其中的庄子思想所感染,寻找到了解脱之道。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庄子·列御寇》

翻译过来就是:匠工技术高超的人,往往得辛苦劳作,太过聪明的人,则会忧虑过多,反倒是毫无能力之人,可以无所追求,活的安然自在,吃饱后各处闲荡,犹如不被绳索所束缚的小船。

放在贾宝玉的身上,他因为太过在乎一个“情”,所以他被黛玉、湘云误会,才会这般伤心难过,若是能抛却“情”字,岂不就能怡然自乐,于是贾宝玉险些开悟:

宝玉细想自己原为她二人,怕生嫌隙,方在其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停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褒贬......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通过庄子思想,找到了解脱烦恼的办法,他还专门写下一首《寄生草》来记录自己的顿悟历程: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来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在面对人生难题纠结的时候,贾宝玉将《庄子》当作人生启迪的书籍,并从“无能、无为”中顿悟,学会以“无情”二字应对问题,这已然为贾宝玉后来“悬崖撒手”、彻底顿悟埋下了伏笔。但仅立足第二十二回的情节来看,宝玉的顿悟之路还很远,因为其后宝钗、黛玉、湘云三人前来寻宝玉,很轻松地就劝服了宝玉,可见宝玉的顿悟是“间歇性”的,他脑中的庄子思想还未完全成型。

贾宝玉认同庄子“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的生死观

贾宝玉崇尚庄子“顺物自然”的审美,这一点《红楼梦》文本中有明确记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大观园修建完毕后,贾政携贾宝玉与众清客畅游大观园,在游览稻香村之时,贾宝玉曾有过一番关于“天然”二字的见解,且看原文:

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第十七回

贾宝玉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穿凿,这倒是与《庄子·应帝王》中“混沌凿窍”的故事不谋而合: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忽本为了感恩混沌,所以才提出为其凿窍,不料七窍凿通的那一刻,就是混沌命逝之时,庄子借这个故事来佐证“顺物自然”的观点。而贾宝玉进一步将“顺物自然”上升到了人生观的层面,形成了顺其自然的生死观。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

意为一个人活着时依照自然而行,死去时便会与自然融为一体。贾宝玉的生死观就是如此,也正是这般,《红楼梦》中贾宝玉才会频繁提到死亡,他称自己宁愿死在当下,让众多女儿们为他流泪,眼泪流成河,将他的身体漂浮起来,这就算死得其所了;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后,贾宝玉再次向紫鹃承诺:“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这些都说足以证明贾宝玉深信庄子“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的观点,所以他无惧死亡,因为死后便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何惧之有?

贾宝玉对晴雯之死的态度也遵循了这个原则,第七十七回,晴雯被王夫人撵出怡红院,贾宝玉偷偷前去探望,可看着躺在破席子上奄奄一息的晴雯,贾宝玉却感叹晴雯的长指甲“损了好些”,似乎对晴雯之死并不甚在意。看似是贾宝玉无情,其实并非如此,这是贾宝玉的生死观决定的,在宝玉看来,晴雯死后能和自然融为一体,未尝是件坏事,所以他才这般反应,其后晴雯真的去世,一个小丫头用一句“晴雯姐姐上天去司掌花神去了”,就骗过了贾宝玉。贾宝玉看似糊涂,实则是在贯彻庄子“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的生死观,只要能立足庄子思想,贾宝玉的许多异常行为都可以得到完美解释。

结语:贾宝玉的形象既丰富又复杂,贾府、大观园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得以由着自己性子生活,他自觉接受了庄子“自适其适”的人生观,所以才变成众人眼中那个离经叛道的“混世魔王”,他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并养成了“顺无自然”的生死观,自认为看透生死,所以才能以最固执的状态面对他人的规劝,可一旦他最在乎的“情”伤害了他,他又会暂时顿悟,想要抛却“情”对自己的束缚,最终贾府大厦倾倒,成为了贾宝玉最后顿悟的导火索,由此观之,他的“悬崖撒手”结局,亦是庄子思想作用下的产物。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