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用了一段《红楼梦》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
这篇作文的材料中提及:“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写作要求也是如此说明:“众人给匾额题名”。
这里命题人犯了一个错误,闹出一个笑话:
这个所谓“题名”的“名”,是给园中桥上亭子题的,而非给匾额题的。
如果实在要说在匾额上题的话,只能是题的“字”,而非“名”。
这里的“字”,是指所提的文字,“名”,则是给亭子所起的“名称”!
不妨再回顾下《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相关内容“: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
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请注意原文中的如下字眼:
“上了亭子”后,“以何题此?”
“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
“匾上二字...”
这下清楚了吧,匾上只是题“字”,而亭子才是题“名”。
而在命题材料中,也提及:“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
不知在前后文为何又张冠李戴,说成给“匾额”题名了!
事实上,这段内容在前些年的高考阅读练习中就出现过,只不过命题角度不同而已。
用《红楼梦》的内容命题,装高深,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更不用说,这样的命题材料,并非所谓传统文化,只是荣国府为了元妃省亲而拍马屁,充满了阿谀逢迎的迂腐气息,实在与时代背道而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