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元春判词里的虎兕相逢,暗示了什么两个觊觎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5/21
北京青春痘医院简介 http://m.39.net/news/a_9084445.html

在太虚幻境里,打开元春的画卷,画面上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关于这幅画上的弓和香橼,卓语之前都解析过(详见文后链接1)。判词里的榴花,也有专论(详见文后链接2)。

只剩下还没解释,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难点,为大家揭开它隐藏的深意。

01不同版本

关于这句判词,其实有两个版本。

出现于梦稿本、靖藏本和己卯本。而甲戌本、庚辰本写的是。

以上这几种版本都是早期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常常出现漏字错字的问题。

有时候你从网上摘抄一段原文,抄来的是,而不是。那就是因为版本问题。

哪个是正确的呢?当然是前者。

但凡有点思想,都无法认可之说,只能是。因为虎兕背后有典故,它符合红楼梦的思想要求,符合红楼梦的社会价值观。

如果按虎兔相逢的说法,那只能解释成:在虎年和兔年相交之时,就是元春的大限之时。

如此一来,这判词实在低劣的很。所谓的谶语,也就没啥谶语的味道了。把一个属相代表的年份写到判词上去,也算谶语?

元春无论是死在兔年、狗年还是猪年,对读者而言,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02何谓虎兕相逢

兕,状如犀牛但不是犀牛,上古时期被视为一种瑞兽,但后来成了凶兽。

《山海经》中记载说,说它是一种状似犀牛的动物,一只角,全身黑色。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兕,如野牛而青,象形。

还有一种说法,说兕就是雌性犀牛。

以上这些都不足以说明问题,真正令“兕”名声大噪的,是孔子的《论语·季氏》。

论语里有这么一个典故: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季氏,又称季孙氏,是春秋后期鲁国的权臣,他要派兵去攻打鲁国的附属国颛臾。

孔子反对这个行为,他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此时恰好就辅佐季氏。他阻止不了季氏,就埋怨两个学生,说他俩没能制约季氏的野蛮行为。

这句就是埋怨学生的话。

意思是:你们眼看着季氏用武力,就如同让老虎和兕脱离了牢笼,如同将神龟和玉器毁在了椟中,这弥天大祸,到底是谁的责任?与其说是季氏的责任,不如说是你俩的责任。

重点在于,这句话里有个对比关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孔子把武力出兵形容成,虎兕皆被视为凶兽。

而和平的社会、崇尚礼仪道德的状态,被孔子形容成。龟和玉,都是古代祭祀神坛上的物品,象征神圣不可侵犯。

龟玉平时会郑重的收在盒子里,就是。如今龟玉还在盒子里,就被坏人毁掉了,这意味着天下完蛋了,没希望了,国将不国。

虎兕是凶兽,应该锁在笼子里;龟玉是神器,应该被妥善保护。但现状恰恰相反,虎兕被放出来了,龟玉被毁了。

问题出在哪里?毫无疑问,是管理者的问题嘛!该发挥作用的不用,该被扼制的却扼制不了。

由于这句话直戳社会管理弊病,其象征意义就越发宽广,已远远超出孔子原本要表达的意思。

可以这样说:任何统治者的无能、野蛮、愚蠢、不得人心,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讽刺。

尤其是社会呈现劣币驱良币时,当才俊无法施展抱负,治世能臣遭到打压,奸佞当道,小人得志,社会乌烟瘴气之时,这句话就是最佳描述。

03对社会的巨大讽刺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再看元春的判词,你才能明白背后的甚深含义。

并不是简单的两派势力相斗,更不是指某个年份,也不是某个突发历史事件。所有这些猜想,都过于简单了。

整个这部书是个大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是文化和制度走到崩溃的必然。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假借着无常观,但传递给人们的,却是深入骨髓里的悲凉、痛彻心扉的血泪。

所谓雪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才是作者心中的痛!

元春是离政治核心最近的人,你不必把她看成女人,也不必看成具体角色,她就是皇权的象征。

在红楼十二钗里,其实被讽刺最严重的,是元春。甚至可以说,曹公对她有歧视味道,没有给她一丁点的人性之美。

这个结论,一般读者很难接受,很难理解。只有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