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芳溪是大观园灵秀的精髓所在,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精心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有这条水系的修饰,所有亭台楼阁,轩馆庵堂愈加气宇轩昂,大观园的故事也就更加引人入胜。缓缓的溪水,仿佛悠悠的岁月,慢慢流淌,流逝了金钗们的青春岁月,流逝了贾府的富贵烟云。
如果把大观园比喻成一座大戏园,沁芳溪就是这座戏园里的舞台,一幕幕精彩的故事都是在这里上演。曹雪芹的用意很隐晦,就是借用“沁芳”,来暗喻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贾府,对青春少女的摧残,它和“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一样,都是对封建统治残酷迫害的无声控诉与揭露。
作为大观园的主脉,宝玉为什么要命名为“沁芳”呢?曹雪芹正是通过宝玉的反叛精神,对封建本质的一次揭露。
贾政裹挟宝玉一同“预览”大观园,当游览到一座亭子时,众清客借用欧阳修的“有亭翼然”,欲以“翼然”题亭子匾额,被贾政否决了。贾政自以为是地取了“泻”,清客附和了一个“玉”,题名为“泻玉”。贾政想听听宝玉的意见,“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大家注意,贾政对宝玉一直都是刻板的,笑对宝玉的时候非常罕见,这次能够笑对宝玉,说明前番宝玉的表现让今天心情不错的贾政很满意,所以才笑对他。
宝玉委婉地否定了贾政和清客们的“泻玉”,并题了“沁芳”。“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这说明“沁芳”触动了贾政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接着又让宝玉作了一副七言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这处景点,宝玉的一匾一联,的确文采斐然,语惊四座,印证了“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的传闻,所以贾政态度的变化也是由内心写到了脸上。同时也给贾政留下了“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的深刻印象。这些都说明贾政对宝玉才情的认可,也一改往日对宝玉憎恶的态度。
然而,当他们来到稻香村,商讨如何题名时,宝玉的一番慷慨陈词,触怒了贾政。从贾政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稻香村的田园意趣,但是宝玉却认为此处为人力穿凿而成,有其名而无其实。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宝玉这一单慷慨陈词,如尖刀般刺痛了贾政虚伪的面孔,让他怒不可遏,因此内心也就结下了梁子,恢复了他对宝玉的憎恶。在此后的几处景点,尽管宝玉的题名尚佳,但在贾政厌恶的情绪下,一概都觉得“不好,不好!”。所以当他再次问及沁芳闸该题何名时,宝玉又一次提到“沁芳”,便让他厌恶至极,甚至有点恼羞成怒:“偏不用‘沁芳’”,这下完全暴露了贾政的本质,他一直在极力地裹紧虚伪的外衣,生怕被宝玉给揭开,而宝玉偏偏牛心不改,一次次地去揭。由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完全尖锐对立了。这个矛盾的激化,正是对封建统治的控诉和斗争,虽然这个斗争是微弱的,无法撼动其根本的,但仍然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