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我们甚至每年都在使用,比如过春节的时候贴的春联,结婚时候看到的喜联,人去世后的挽联,这些其实都是对联的一个分支。可以说中国的对联文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息息相关。
那么对联究竟在何时开始兴起的呢?据说最早的一副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而对联兴起的时代其实是在宋朝。虽说唐朝的李白对对联文化颇有心得和造诣,但是唐朝多以诗歌为主,对联文化初见端倪但是还未普及。到了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对联的高手,此人名叫苏东坡,苏东坡热爱对联,而且经常与好友佛印两人插科打诨,以对联的方式互相的调侃,其中流传了很多有关他们的对联趣事。
古人通过对联,多数都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感悟人生的道理,或针砭时弊,暗讽地主劣绅,为老百姓打抱不平。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这些文人的笔耕不辍和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到了明朝,对联已经十分的普及,文人墨客经常聚集到一起谈经论道,累了就以诗词、对联作为高级的文字游戏,彼此交流心得,展现才华,说不定还能结交一些饱学之士。
明代的唐伯虎,就是对联的大师级人物。他曾有过好多对联,至今我们品读,都觉得十分的经典受用。比如在经典的《唐伯虎点秋香》中,有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唐伯虎只想了一会,就对出了下联“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无独有偶,清代的纪晓岚也是对联的高手。有一日乾隆率领群臣到泰山祭祀,当时庙会正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就给纪晓岚出了一个上联“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这里的南腔北调,说的是唱戏的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
这副上联是应景之联,并不是十分容易应对的,纪晓岚看着旁边的摊贩,再看看招牌,便有了对策,于是他说出了下联“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这副下联和乾隆的上联刚好凑成一对,对仗工整,信手拈来,十分的贴切。
其实以对联征婚的民间故事也有很多,清代康熙时期,就有一名才女,她的丈夫是一名军官,有一次出征的时候不幸中箭身亡,这名女子就成了一名寡妇。很多人劝女子改嫁,可是女子思念亡夫,一直没做打算。
后来过了今年,邻里街坊经常给这名女子开导,于是她就写了一副对联“长巾帐里女子好”,并承诺说谁要是对出这副上联,就可以以身相许。这副上联其实是个拆字联,上联中的“长巾”组合在一起,刚好是一个“帐”字,后面的“女子”组合成一个“好”字,下联必须也要合字,才是合乎语法的,其实并不好对。
众多才子听闻这名才女要改嫁,纷纷前来应征,但是无奈这副对联没人能对出,一时间难倒了众多才子。这个时候来了一名秀才,他看到寡妇的上联,想了一会就对出了下联“白水泉边鱼羊鲜”。这副下联也是拆字联,其中的“白水”组合成一个“泉”字,后面的“鱼羊”成一个“鲜”字,和上联刚好队长工整,堪称是一副妙对。
寡妇看到这副上联后,很是钦佩秀才的才华,再一看他的长相,玉树临风,更有以身相许之意。于是二人选定了良辰吉日,举行了婚礼拜堂成亲,喜结连理,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中国的对联文化,有时候还会撮合成一段姻缘,可见学好对联文化,可以解决广大“单身狗”的婚姻大事,这便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实用对联大全+中华对联故事对联大全书籍全2册自写新年对联结婚对联男女方对联乔迁之喜自学对联书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26.8购买今日话题:如果上联是“长巾帐里女子好”,你能对出合适的下联来吗?欢迎展现自己的才华,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