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人钟情于诗词歌赋,偶尔浅唱低吟,尽显文艺之风,也有的人喜爱国学经典,醉心于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当然也有人对我国的对联文化情有独钟,偶尔出几个对子,大家在一起互相答对,颇有一番风趣。对联,早期其实叫楹联或者桃符。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通常用桃木制成木板,上面刻画神荼、郁垒的神像,然后挂在大门的两侧,据说可以起到“镇宅”的作用。而这种桃木制作而成的木板,也被称为桃符或者楹联。早期的对联文化就很盛行,到了北宋时期,著名大才子苏东坡也创作出很多风趣诙谐的对联,其中有和佛印的答对,也有和苏小妹之间的调侃,有些对联趣事被后人记载,比如明代学者冯梦龙所写的《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对联故事。到了明清两代,对联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不仅仅有文化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要对对联,就连街头巷尾的布衣百姓也以对联为乐。有的人会问,对联的作用有哪些,为何如此受欢迎?其实对联和诗词很像,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有一些难言之隐不好明说,通常都会写进诗中,但是把“牢骚”写在心中,也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短短几句话,就被权贵认为是挑衅和嘲讽,于是被贬千里。基于这样的尴尬和无奈,很多文人便把隐藏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绪写在对联之中,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不足以让自己惹祸上身。当然对联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还有用对联结交朋友的,正所谓志同道合,能以对联会友,也足见所交之人都是文艺范十足之人。其中对联还经常被用作招亲,也就是所谓的比文招亲。比如北宋神宗年间,有一个大户人家在当地很有名望,老爷子姓张,在官场中做过知府,因此都管他叫张知府,张知府老来得子,但却是一个女儿,因此对女儿是百般疼爱,请来最好的老师教女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待到女儿到了16岁,张知府也垂垂老矣,而且在那个年代,女子16岁就需要找个人家。但是这位女子却不寻常,在家中一直被当作千金,而且又十分有才华,长相也很出众,心气也比较高。不管老爷子如何挑选“东床快婿”,女子都嫌弃对方是纨绔子弟,执意不肯。后来女子决定用对联的形式招亲,于是老爷子就发下请帖,选好日子请大家吃饭,然后借此良机帮女儿定下终身大事。征婚那天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大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老爷子让管家到闺房之中,拿出女儿所写的上联。管家把上联悬挂在大厅之上,只见上联写的是“鱼在水中试深浅”。这副对联其实并不好对,首先“鱼”是活物,而“水中”是地方,“试深浅”是行为,而这里的“鱼”是动物,当然下联也应用动物来对,但是可想的更广阔一点,也可以是植物,甚至是物体。这副下联一出,很多到场的才子都开始苦思冥想,这些官宦子弟,每天就知道游手好闲,哪有什么好对子,有一个人对“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皆摇头,不但意境差点远,就连基本的对仗都没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大家都对不出下联,难倒了众人。这个时候从外面来了一名年轻的公子,由于大厅上就悬挂这副上联,在门外的公子一眼就看到了,于是就信步走到前来,抱拳拱手。大家一开始瞧不起这位公子,而这位公子也只和大家寒暄了几句,就对管家言道:“在下能对出下联,不知可否一试?”于是这位大才子吟出了下联:“莲出泥处证清白”,这副下联对得很妙,对仗十分工整,而且意境上也与上联十分贴合。上联有鱼,下联用莲来应对,都是水中之物,而且莲花出自泥中却一尘不染,和上联鱼在水中游寻找深深浅浅的意境很相似,称得上是经典佳对。在场之人听了才子的对联,无不拍手称快,在闺房之中的女子也是芳心暗许,在偷眼观瞧才子的模样,玉树临风,更加是喜上心头。张知府来询问女儿是否满意,见到女儿红着脸的样子,早就知道了女儿的心意。于是三天之后大排宴宴,两人拜堂成亲,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联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用对联来招亲,也能帮我们解决了人生婚配的大事,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学好对联,能让我们知识更加渊博,思维方式更加活跃,气质这方面也是十分突出的。今日话题:上联“鱼在水中试深浅”,如果是你来对,你能对出下联来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说不定你的下联也能名传千古呢!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