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误读红楼洪秋蕃的抉隐总评之优点与不足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5/5/2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

还是再次声明一点,笔者认为写作误读红楼系列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红楼梦具有显隐文本、表里有寓、一文两牍的特点。索隐派红学从开始就把朝代、地域、年代、人物身份等最基本的问题读错了,考证派步其后尘,以至于各种各样的误读铺天盖地,百年来正确的解读凤毛麟角。

本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红楼梦的真相,还秦可卿等人一个清白;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是使那些研究方向有偏差的人的理论臻于完美。这里没有全盘否认别人正确理论价值的意思,也没有哗众取宠、借着打击异己理论抬高自己的目的,而且笔者只对典型错误理论感兴趣,对于部分误读理论的作者属于哪个国家,属于哪个地方,属于哪个机构,属于哪个时代,属于官红还是民红都没有刻意去注意。

评点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明万历以来评点广泛地运用于小说和戏曲中,《红楼梦》的评点继承了明末清初李贽、金圣叹、毛宗岗以及张竹坡等评点家的小说理论,从清朝就开始的对红楼梦的点评文章,最早的是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乾嘉时期的裕瑞《枣窗闲笔》,以及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其他还有张新之、王雪香、姚燮、王泊沆及戚蓼生等人。但是从点评水平来看,却以戚蓼生第一,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紧随其后,周春虽然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出了索隐的原始概念,但是对朝代和地域判断失误,对于文本里的许多内容的评论也有失偏颇。

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却是与众不同,洪秋蕃是清代同光年间学者,它对《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有专门论述。和传统的索隐派和考证派不同,洪秋蕃既未流于死板的章法分析,也未陷于繁琐的索引考证,而是另辟蹊径,从训诂入手,结合具体文本探寻各类人物命名的深刻寓意以发掘人物的名号本义及其寓意同钗黛命运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实在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之前,还是有一本《读红楼梦随笔》,署名为"清佚名氏撰",这个佚名氏被认为是洪锡绶。因此后世有人认为此书被洪秋蕃抄袭而成《红楼梦抉隐》。《读红楼梦随笔》现在存于四川省图书馆藏,它与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被部分红学界专家看成两个作者所写的两本书。有红学家综合运用方志、清人笔记等材料进一步考证洪锡绶的仕宦经历,部分史实也可以为《读红楼梦随笔》乃是洪锡绶所作提供新证。不管怎样,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对于文本的分析很有见地,非一般随大流的红学家可比。

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认定《红楼梦》是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说明他具备一双慧眼,洪秋蕃所谓的立意、布局、词藻、用笔等,与构思、立意,和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本的立意新,才会有好诗,格律倒在其次。这个和红楼梦诗词的写作目的是一样的,庸人看不懂红楼梦的诗词,借机贬低红楼梦的文本价值。作者满心而发,一字一句,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石一木,一金一玉,一人一物,皆渗透着一文两牍的灵魂。正如洪秋蕃所说:立意新,布局巧,词藻美,头绪清,起结奇,穿插妙,描暮肯,铺序工,见事真,言情挚,命名切,用笔周,妙处殆不可枚举,而且讥讽得诗人之厚,褒贬有史笔之严,言鬼不觉荒唐,赋物不见堆砌,无一语自相矛盾,无一事不中人情。

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对于《红楼》妙处,是丝毫不介意浪费笔墨的,比如他说莫如布局之巧,写富不写极富,开卷便说宁、荣两府也都萧索,内囊已尽上来。比如他说《红楼》妙处,又莫如词藻之美,尖叉斗险,徵引搜奇,固已含英咀华,即辞令之妙,亦非他书所及。《红楼》妙处,又莫如头绪之清。一部廿一史从何处翻起,最是闷人。

比如他说《红楼》妙处,又莫如起结之奇。开卷一叙,已将结局倒摄一百二十回之前,末後一结,更将本传结到数千百年之後,且他书皆後人传前人之事,或他人传本传之人《红楼》则为宝玉自撰,尤创古今未有之格。比如他说《红楼》妙处,又莫如穿插之妙。全传百余人,琐事百余件,其中穿插斗笋,如无缝天衣,组织之工,可与《三国演义》并驾。比如他说《红楼》序一人,序一事,无不深透膜裏,入木三分,总由见得真,斯言之切耳。《红楼》妙处,又莫如言情之挚。款款深深,世无其匹,是真能得个中三昧者。言情之书,汗牛充栋,要不能不推《红楼》独步,《红楼》妙处,又莫如用笔之周。他书序事,顾此失彼,或挂一漏万。《红楼》无此弊,虽琐琐碎碎极不要紧之事,亦必细针密缕,周匝无遗。。。。。。。

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对于文本之妙大家褒扬,可是他真的看懂作者所有手法了吗?也不尽然。红楼梦第一回,脂批所云: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梁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洪文看到了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但是对于红楼梦文本的显隐文本、表里有寓却是没有洞察力,没有读懂红楼梦大观园儿女的真实身份,没有读懂花花草草,没有鉴别出四大家族的历史原型,对于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也是缺少火候,对于更加重要的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等手法更是缺少把握,对于梁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等也是领悟不足。

举例来说,对于一击两鸣,他没有看懂红楼梦全本都是一喉两歌之作,这点和戚蓼生相差最少两个等级。对于梁山对峙,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里,他眼里的薛宝钗:心如蛇蝎,形同鬼蜮,其奸坏阴险无以复加,如此评价显然误会了作者善意,没有看懂林黛玉和薛宝钗缺少是亲姐妹,他如此评价薛宝钗:

天下善读《红楼梦》之人......宝钗者何?宝差也。谓贾母、王夫人以宝钗为宝,识见参谬也,贬之也!

洪秋蕃先生以训诂为手段,立足小说文本,以人物为核心探究众多人物名字的本义与内含难能可贵,但是他没有看到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大大背景,也没有发掘大观园儿女的真实身份,虽然揭示了钗黛二人的悲剧命运,但是没有看出显文本后面的隐文本,其红学专著虽然别具一格,属于旧红学向新红学过渡时期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理解力不到位,在对红楼梦的整体理解上差强人意。

附录:

(上海印书馆一九三四年重印本)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