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红楼春趣文本解读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2/4/29
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曹雪芹〔清代〕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全书共八十回,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题目为后人所加。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一语末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批注:1.窗屉,是古代建筑的窗户或窗户的一部分,可以向上或向左右打开,用木棍支起来以通风,如果固定不好,窗屉就会落下来。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风筝落到竹梢的声音比作窗屉子倒了的声音。作者先声夺人,吸引了主人公与读者们的共同   

宝玉又兴头起来,(批注:兴头起来,意思是又提起兴致来。这句话就是说,宝玉又提起兴致,做某件事情去了。)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批注:细致的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着和谐、欢乐的气氛,感受大大观园里众人的盎然兴致。)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批注:1.有“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有“那个大螃蟹”,还有“林大娘才送来的”美人风筝,还有不知多少没有名目的……他的物资如此丰富,却还为晴雯放走一个而惋惜,宝玉虽然是大观园里的二爷,但他并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只是说了一句“我还没放一遭儿呢”。2.宝玉是个惯坏了的小孩子,一生都没有成熟起来。他不懂得放弃才能获得的道理。而比他还年幼的探春,却早已看穿了人生的道理。“横竖给你放晦气罢了”,她知道宝玉不可能批评晴雯,再“我还没放一遭儿呢”的惋惜也于事无补。于是她把晴雯的放肆,归到替宝玉祈福上头去,让宝玉的惋惜能够下得了台。也从中感受到探春的善解人意。3.晴雯,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晴雯容貌风流灵巧,水蛇腰,削肩膀,眉眼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处,红学中普遍认为“晴为黛影”。她原是贾母的丫环,后派给宝玉,口齿伶俐,个性刚烈,因王夫人认为她不合世家教养,

被撵出了贾府,宝玉曾偷偷前去探望,她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寄托对她的哀思。)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批注:袭人原名花珍珠,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心地纯良,恪尽职守,从小因家庭贫困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原是服侍贾母、史湘云,后贾母见袭人心地纯良,便命她服侍宝玉,最后袭人奉王夫人之命嫁给了蒋玉菡。)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批注:喜欢美好事物的宝玉,兴致高涨。)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批注:文中几人放风筝,每个人的风筝都预示着每个人的命运。比如宝钗这一连串七个大雁的风筝,应该可以理解为“弃雁”的意思,虽然做成了“金玉良缘”,但宝玉最终还是弃宝钗而去。可是,即使曹雪芹与姐妹们有放风筝这个情节,肯定也不是正好放的是这几个风筝,正好对应着每个人的命运。可见,艺术创作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事情。宝钗的七只大雁,虽然有固有的文学传统意象,但更主要的,还是暗喻着参与这次聚会的七个人,她们都是金陵十二钗里的主角。)独有宝玉的美人,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批注:通过对宝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了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可爱公子哥的形象。)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批注:这句话说明黛玉是个放风筝的高手,知道问题出在顶线不好,从中也感受到了她的慧心、细心。)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起’在此处应为‘绞’吧?)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娟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批注:“娟子(手帕)垫着手”是怕线割伤了手,“顿了一顿”试试风力如何,“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动作娴熟。“风紧力大”之时放风筝是最困难的,这时候却让黛玉来放,加上她娴熟的动作,说明黛玉是一个放风筝的高手,高手与上文“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呼应。)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吧。”(批注:感受到众人对黛玉的祝福,体现了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饺断了线,(批注:因为放风筝是放晦气,那么即使线断了,被绞的一方也会感到很快乐。使用剪子股来挑线,大约是怕风筝飞得还不够高,就不慎把线和其它风筝缠在一起吧。)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批注:“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随风飘荡的样子;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一时”“展眼”、“一会儿”。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了解到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作者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批注:与题目《红楼春趣》呼应,点明主题。)说着,有丫头来清吃饭,大家方散。

(总批:

1.从内容来看: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故事的起因是:众人拾到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来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经过是:众人七手八脚放风筝的情景,主要写了宝琴、宝钗、宝玉、黛玉等人;结果是: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展现出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2.从主题思想来看:本文表现了贾府当时繁荣昌盛,宝玉的率性、纯真以及大观园青年男女们的自由快乐。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大观园儿女的童真童趣和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体现了大家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

3.从表达分析上来看:《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贾府大观园鼎盛时期放风筝的故事,整篇故事,写的不仅是春天放风筝这样一件趣事,还隐含着女孩子们互不服气、想要比个高低的小心思,更包容着黛玉和宝玉那心照不宣的爱恋之情。能在这样短的篇幅内包容如此复杂的信息,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精炼了。)

知识链接:

1.放风筝作为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考证,我国古代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可以一直持续至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在隋唐时期以前,放风筝还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放掉身上的晦气。当风筝放飞升高后人们就有意把引线剪断,然后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这样可以带走人们身上的晦气、烦恼、苦闷、忧患和病痛。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于是在这一天,古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了纸上,然后人们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因此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辟邪的一种护身符。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放风筝早已经冲去了旧时的巫术色彩,古人只不过是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

2.金陵十二钗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个奇女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