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看哭了,这些属于上海的老物件,你还记得伐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5/9
                            

上海老底子

很多老上海人都有怀旧情结

即便现在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

他们依然觉得还是那段旧时光

最念念不忘

最有味道

那些年的老物件和市井生活

你还记得多少?

民以食为天,那个年代没有电饭煲,大家都是用钢种锅(镬)子烧饭,会有镬底,也就是锅巴,上海人会把镬底第二天早上烧泡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今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东西,那就是饭窟。饭窟大多是用稻草编扎的,以前露天马路菜场和杂货店就有卖,起作用就是保暖功能,把刚刚用钢种镬子烧好的饭连镬子和饭趁热放进饭窟里,就可以保温了。

对了,还有烧水的铜吊,我们上海人把烧水的水壶叫铜吊。这种东西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

记得小时候,跟着外婆去浙江路菜场买菜,当时已开始是拎这种竹子编的菜篮子。

后来出现了用打包带编的菜篮子。

再往后塑料袋就大行其道了,塑料袋在80年代可是有身价的,不是随便能买到的,所以很多老人有收集塑料袋的习惯。

牛奶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物,一般只有孩子有资格喝,不像现在家里人人有得喝,那时候牛奶是预定制的,一个月一定,发一张卡,每天自己去发放点领取,领取的时候要把前一天的空瓶带去换。

80年代末开始流行麦粒素,年轻人结婚送喜糖尤其爱送麦粒素。

说到那个年代的喜糖,其实原来的喜糖不是麦粒素这样对待,原来是自己去食品店买塑料的喜糖袋袋。是一种半透明的大红或者粉红的塑料袋,正面印着双喜,双喜的边上有凤凰和龙。

那个年代上海街头还会有茶水摊,这些茶水摊有的还兼卖冲出来的糖浆果汁,也有冰的,有时还会卖茶叶蛋和兰花豆腐干。

说起上海的饮料,就要说一说正广和,他当时不但生产盐汽水,而且还生产橘子水以及一种可乐,那就是幸福可乐。

说起橘子水,我们那个年代有一种橘子水可谓风光无限,今天已经看不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宝。

每当春游和秋游的时候,大人们一定会在小孩的书包里放上枕头面包、红肠和红宝橘子汁。

当然那个年代,食品店还卖冲调的果汁,其实都是勾兑的东西。现在都没人喝的,当时确是时髦。

在那个年代,有一种床几乎是那个年代的烙印,那就是钢丝床。

以前上海老房子没有卫生间,但当家人总会在本来狭小的空间里想办法隔出一个小地方用来放置马桶、痰盂。一般这种地方是角角落落,有些是层高很低的角落,用一帘的确良花布一隔就是一个卫生间。

每天早上,倒马桶有两种方式,一般人家会外包出去,有些老阿婆专门以这个为生,一辆小轮车,在弄堂里去收集雇主的马桶去刚才讲的小便池边上倒掉,然后洗刷干净再放回去。一个月一结账,一般都是阿婆在做,没见过老头子做这行的,另一种就是家里老人自己来弄。

上海人的痰盂分两种一种是有脚的,叫高脚痰盂。

还有就是普通痰盂。

水表

那个年代,每幢楼都有小组长,负责每个月抄水电表,也有大家轮流抄的。而且小火表是要贴字的,也就是各家的小火表之和一般是小于供电局装在该楼的大火表的,所以就产生了贴字这个概念。

一个字就是1度电或1吨水,水也是大家很在乎的,所以装在弄堂里的水龙头就成了家里老太太的担心物了。后来有人用吃完的水果罐头发明了龙头锁,成为一道风景,现在去南市区和黄浦区一些没拆迁的老房子,你还能发现这种特殊锁具。

纳凉

当年虽然电风扇比较普及,但夏天必不可少的还属大蒲扇。外面乘风凉一般都拿这种蒲扇,男人们上班下班去正式场合才带折扇,但这种蒲扇是居家必备的降温良品。那个年代穷怕了,连一把扇子,外婆们都要用布条把扇延给跑起来,希望多用几年。

夏天的时候,除了扇子广受欢迎,尼龙躺椅也是必不可少。数量最多的是这种,折叠方便不占地方。

还有这种:

以及一种今天见不到的小凳子,其实这种小凳子,原来根本不是凳子。可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也拿来做凳子用,那就是电缆架子。

通讯

在没有电话更别说手机的年代,沟通对上海人来说就是用单位里的电话,一般人要打个长途会去亲戚家的某个有点小权的人的单位里,至于普通的本地通话,则大家都用里弄里的公用电话亭。

一般里面坐两个老师傅,一个是现场收钱的,一个是外出去叫电话的。特色就在这个外出叫电话的,一般有人找你,他就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来到你家弄堂的楼下扯着嗓子喊:25号3楼王家伯伯电话。如果是长途的话,还会特地说明是长途电话。

文具

那个年代,已经不光是木头铅笔了,有一种比木头铅笔更先进的文具开始普及了,那就是自动铅笔。自动铅笔最高档的当时在文具商店能够买到的是三星自动铅笔,笔杆还不是塑料的,是金属的。

还有一样东西对于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就是一道催命符和审判书,在美好的两假来到之前的必备节目,就是大人拿着这本东西轻者骂之重者打之,这就是万恶的联系手册。

洗澡

洗澡对于那个年代来说,一般有三个途径:这三个途径就是单位设立的职工澡堂,家里自己的澡盆,还有就是公共澡堂,一般职工澡堂要逢日子。因为有的单位资源紧缺,所以一个澡堂子分到男女就是各用一天。

关于公共浴室,当时市中心还是很多的,比如:延安路福建路这里有一个;云南路延安路也有一个,好像叫长江浴室;浙江电影院边上有一个;还有浙江路人们路也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大观园和浴德池。

自己家里的澡盆分2种,一种是木头的大盆,有圆的和椭圆的2种,一般春夏秋来用,冬天是不用的,因为实在太冷。

这种木盆,大夏天之前,家里大人都会把他从床底或者,楼梯过道的上面拿出来,用水先泡几天,否则是会漏水的,还有一种是后来出现的塑胶盆。

这种和现在市面上的硬塑料是有点区别的,表面没有光泽度,所以叫塑胶盆。后来又有人发明浴罩,这个东西解决了上海人冬天洗澡的大问题,可谓功在千秋。

那个年代,虽说皮鞋已经不需要凭票供应,但冬天对于上海人来说,还是很难熬的。还记得那个时候,大冬天会穿2双袜子,再加上这种棉鞋。

后来80年代末,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保暖鞋,风靡程度比肩现在的洞洞鞋。

当时结婚送礼,最不可少的就是缎子被面。结婚的时候缎子棉被作为女方家庭经济实力的体现,要越多愈好,颜色要越鲜越好,花样要越富贵越好。

商店

一般东西,街边或者弄堂里的烟纸店就有卖,从油盐酱醋到铅笔文具样样有。一般这种店前店后住或者下店上住,按现在就是商住两用。

80年代初还有三轮出租车,没过多久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东西还有个俗名,我们叫它乌龟车,上海话叫:wujuchu。

而如今再次风靡的自行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想要骑自行车还是需要自行车票的。

但也出现了一些外地联营厂生产的永久、凤凰,那些车不要票,但质量不太好,容易生锈。

而且那个年代,自行车是要上牌照敲钢印的。

年的

年的

这个是后来的

自行车不但要牌照,每年还要缴税,交完税会有一个小的圆铁片,要和牌照一起翘在自行车上。

娱乐

小时候有一种类似于桌球的游戏叫康乐球,夏天傍晚,弄堂里路灯下会有人支起康乐球架子,兴致好的会玩到很晚,和乘凉的人一起散去。康乐球民国时期在上海就很普及了,其实就是DS版的桌球,桌球属于上流社会的消遣,康乐球就是平民DS的活动。

87年左右,强手棋在上海风靡开来,同学们星期六下午,借着做功课的名义去有棋的同学家玩一下午。

虽然这些老物件已经渐渐消失在时光里了

但永远是最美好的记忆

来源:上海社区发布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看哭了,这些属于上海的老物件!你还记得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