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自古清明节就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到坟前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深深的哀思。
当然,在古代这样“合规合法合时宜”的祭奠,是被允许的。而那些“不合规”的祭奠活动,则要冒极大的风险的。在古代这种私自的祭烧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行为。
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清明之日藕官在大观园中烧纸祭奠死去的菂官,被管园的婆子发现要带她去见太太,亏得宝玉出手相救,才免遭劫难。而在《红楼梦》中宝玉也有两次“偷祭”。
一、水仙庵祭奠金钏儿
这次偷偷的祭奠,曹公并未点出祭奠的对象,而是用了两处指向性较强的暗示:一是祭奠的地点是水仙庵的井边,因为金钏就是投井死的;二是祭奠结束回到贾府后,他见到正在悄悄抹泪的玉钏,对她说“你猜我往那里去了?”而玉钏是金钏的妹妹。
进而在四十四回中,看到挨了凤姐打、哭花脸了的平儿,宝玉睹人思人,点出了祭奠的对象“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故一日不乐”。
宝玉的此次偷祭,显然是思虑已久、详尽安排的,“于头一日就吩咐茗烟:明日一早要出门,备下两匹马在后门口等着,不要别一个跟着”,而且还作了“风险预案”:说给李贵,我往北府里去了。倘或要有人找我,叫他拦住不用找,只说北府里留下了,横竖就来的”。
为什么他考虑的这么细致呢,除了“偷祭”这种行为本身是不被允许的之外,当天的两项重要活动是少不了他的:凤姐的生日会和海棠诗社的聚会。
宝玉舍弃了这么重要的两项活动,冒着莫大的风险去祭奠一个丫头,可见宝玉对金钏的怜悯之情和愧疚之意。
另外,在祭奠时宝玉对祭奠用“香”的要求也是颇为讲究的,“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也足见宝玉对这次祭奠活动的重视程度。
檀香树被称为“黄金之树”,檀香更是名贵的香料;芸香也是一种高级香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
最高级的是降真香,古时期古人以燃香的方式祭拜与神灵沟通,能让仙家感应的香被称为降真香,古代降真香是皇家用香,老百姓家一般不能用,或者说用不起,就是达官贵人想要一点也得等皇帝赏赐。
当然宝玉祭奠之意,曹公并没有通过宝玉之口,平铺直叙,而是借用宝玉的贴身小厮鬼机灵的茗烟说出的。
二、大观园祭奠晴雯
这一次曹公弃用暗示的手段,直接点出了祭奠的对象:受到冤屈而病死的晴雯。在抄检大观园余波中,“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晴雯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而她的去向是“猪窝里去一般”,“照顾”她的人是醉泥鳅姑舅哥哥和风流成性的嫂子。
果然没几日,一身重病、一肚闷气的晴雯便香消玉殒了。宝玉与晴雯自小便在一处,同行同卧,亲密无间。且在精神上,晴雯与宝玉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契合,她身为下贱却要求人格尊严、不甘供人驱遣的皎皎个性,与宝玉追求自由、反对奴性的心性竟是一致的。晴雯亡故,宝玉心中十分凄楚。
因为小丫鬟向宝玉“诌”说晴雯在弥留之际,透露自己去天上当了专管芙蓉花的花神,宝玉有感而发写下了近一千六百余字的《芙蓉女儿诔》,乘夜色在大观园中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书写了诔文,将那诔文挂于芙蓉枝上,泣涕念诵祭奠晴雯。
这篇《红楼梦》里所有诗词歌赋中最长的诔文中,宝玉首先介绍了晴雯的身世遭遇,回顾了他们之间相与共处的生活,叙述了她的惨死经过,然后以无限的深情悼念晴雯,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为她的抱屈夭亡而鸣不平。
诔文的开篇宝玉也道出了祭奠“达诚申信”的四种东西,“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榖、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宝玉用这四种东西祭奠晴雯,他也知道这四种东西不值钱,但是却是极洁极珍之物,可见宝玉对晴雯纯洁品质的赞赏。
在回忆晴雯生前的点点滴滴中,宝玉想到了“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在《红楼梦》中,真是有这样的情节:有一个冬天的晚上,晴雯穿了很少的衣服跑到屋子外边,回来宝玉就握着她的手说“快进被来渥渥罢”。
晴雯玉殒,人亡物在,“委金钿于草莽,松翠盒于尘埃”,颇有点儿像《长恨歌》里讲到的杨贵妃死后,“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的感觉,更表现了宝玉的哀伤之情。
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叛逆公子,认为用这种独特的致祭方式,“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为一个奴才、丫头做此一篇宏文,态度上虽完全超逸出社会规范对个人角色的期待,显得感愤哀切,深情执著,但却符合宝玉一贯之为人。
三、两次私祭背后的深意
宝玉的两次冒着巨大风险、怀着深切情意的“偷祭”,祭奠的对象却是与他在社会地位上很不对等的丫鬟,更显示了他憎恨封建邪恶势力、追究自由平等的精神向往。
当然,一部分读者认为这两次深情的祭奠,表面是祭奠金钏和晴雯,暗里却是祭奠黛玉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在祭奠金钏时,茗烟曾这样说过“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红楼梦》中在宝玉的心里除了黛玉,谁还能“人间有一,天上无双”?
宝玉在为晴雯泣诵诔文时,有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宝玉以为是晴雯“显魂了”,谁知却是满面含笑的黛玉。宝玉还接受了黛玉的建议,把诔文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在四十回中,贾母刘姥姥一行在大观园中游玩,在黛玉住潇湘馆中,看到窗纱颜色旧了,贾母让凤姐为黛玉换上的便是银红色的软烟罗,而“茜”就是“红色”之意。短短的十六个字既暗示了宝黛的无缘的爱情,也暗示了黛玉的“薄命”。
“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甚至于摧残,无论是地位卑微的丫鬟女仆,还是养尊处优的官宦小姐,都是不能幸免的。
不论是小说中的黛玉、秦可卿、金钏、晴雯、瑞珠、司棋等等,还是现实中的杨贵妃、朱淑真、李清照、柳如是等等,哪一个不是受人摆布、命运多舛、结局悲惨?!
宝玉这两次偷偷的祭奠不只是金钏和晴雯,不只是黛玉,更是对大观园所有冰雪般纯洁、花月般美丽、金玉般尊贵的女儿们的悼祭!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