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新闻 >> 正文 >> 正文

误读红楼蒋勋先生没有读懂贾宝玉和甄宝玉的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5/4/20

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红楼梦的真相,还秦可卿等人一个清白;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是使那些研究方向有偏差的人的理论臻于完美。这里没有全盘否认别人正确理论价值的意思,也没有哗众取宠、借着打击异己理论抬高自己的目的,而且笔者只对典型错误理论感兴趣,对于部分理论提出者属于哪个时代,属于哪个国家,属于哪个地方,属于哪个机构,属于官红还是民红都没有注意。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核心秘密藏在诗词里,这个问题被之前的研究人员胡适了。正如戚蓼生先生所言,其文本里包含了显隐两本书,所谓的真事隐假语存里隐藏了作者和众多亲人家国破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真实的人生悲剧。在解读红学的历史上索隐派和考证派都有各种误读,索隐派在连最基本的朝代和地域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转变了方向去研究错误的本事,考证派继承了错误的朝代和地域,也没有从作者明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因此这些原始性误读和生发出来的延续性解读基本上都是反红楼梦的。正所谓红学愈昌红楼愈隐,这些误读在百年里不但没有被甄别和改正,反而继续生发出许许多多的延续性误读。这些误读的人包括既业余研究人员,也包括了专业的红学家,因此纠正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误区,指出来他们的理论错误属于红学研究的必修课。

索隐派是根据真事隐假语存提出来的,索隐当然是正道,不但是正道而且红楼梦全书都是需要索隐的,可是索隐派的红学家却误读朝代和地域,从开始就基本上把路子都走错了。最初的索隐派是一群三流文人,他们出道最早,但是歧义最多,错误理论也最多,连最基本的朝代和地域都没有读懂就匆匆忙忙把红楼梦和“明珠家事说”、“张侯家事说”、“顺治董小宛说”、“康熙朝政治说”等学说挂钩。他们本来可以摸索到红楼梦真相的门口,可惜的是在还没有推开这道沉重大门前就绕道去了错误的地方。考证派的考证方法看起来不可谓不科学,其实考证派和索隐派是一个镜子的两面,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本里任何一个事实真相既可以说是索引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考证出来的。

胡适先生从“大胆假设”开始,就随着传统索隐的脚步看错了朝代和地域,看错了年代,更是没有看懂四大家族的历史原型及核心人物的真实身份,后续的考证派在正确的旗子的招引下也走错了方向,结果越考证越繁琐,越考证越离谱,越考证越错误,越考证越离真相越远,最后流于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只能靠牵强附会和断章取义自圆其说。索隐派和考证派都已经走向末路,依附着索隐派和考证派上的其他流派所作的点评和阐释工作,也随之陷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在北极寻找南极企鹅和在戈壁滩上撒网捕鲸的荒唐境地。

蒋勋先生是台湾美学大师,他倾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来阅读红楼梦文本,以独特的青春视角、跳出考证派的圈子,以纯文学角度解读红楼梦文本,展现迷人的小说本身。他以红楼梦而在中国大众中名声显赫,深受广大红迷的喜爱。蒋勋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这个观点是迄今为止阅读最和善的劝谏书,也是解读红楼梦重要的方法论。本文主要讨论蒋勋先生的理论误区,这里的误区不是指那些细枝末节的错误,比如蒋勋先生最早谈到王熙凤和王夫人的时候,竟然说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婆婆。当蒋勋先生讲到“鸳鸯抗婚”这个情节时,终于不得不改口。蒋勋先生也没有读懂妙玉的身份,一直不知道这个外姓和贾府毫无瓜葛的尼姑为什么长久居住在贾府。比妙玉更关键的是,他一直没有搞清楚贾宝玉的真实身份。

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假作真时真亦假,主人公贾宝玉的真实身份是至关重要的。贾宝玉是不是贾府嫡亲的子弟?贾政和贾宝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父子关系吗?显然不是父子关系。如果从草蛇灰线的贾母四个女儿的推论里推导出贾元春并不是贾政的女儿,而是贾母的大女儿,继而贾宝玉是隐藏在贾府躲避末世的皇子,那么贾宝玉就是贾母的外孙子而不是亲孙子了,自然贾政就是贾宝玉的亲舅舅了。论点必须依靠详实的论据支撑才有说服力,虽然有的论据早先罗列过,但是贾宝玉的话,梦中醒来的呓语都不算,还是继续阐述礼仪和文本里的关键点。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到处都是谎言,到处都是荒唐的人物关系,但是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地方是不会撒谎的,这里就包括贾府春节和元宵节的祭祀,贾府在清明节的上坟。在豪门贵族宗法制度森严的贾府祭祀大典上,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而宝玉捧香,捧香是个什么地位和角色?只有在农村真正参与过祭祀的人才懂。捧香在这些仪式上属于执事和不相干的外人才做的事情,而后来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这里竟然漏掉了最关键的主人公贾宝玉!如果贾宝玉是真正的贾府子孙,就是乱了伦常。此为关键证据一。

紧接着正月十五晚上的酒席宴上,贾母便命摆几席洒,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酒席上贾珍在先捧杯,贾琏在后捧壶,二人轮流敬酒,就连贾环弟兄等也是排班按序敬酒,可是贾宝玉敬酒没有?显然斟酒了,可是已经在贾环弟兄之后了,按照顺序排行,应该是贾珍贾琏敬酒后立刻就轮到贾宝玉,可是没有。此为关键证据二。

“清明”二字的含义,作为中国人是家喻户晓的。它早就和祭奠亡灵联系在一起,清明祭祀也是清明节的唯一生活内容,每年清明节通往墓地的路上到处是祭奠亲人的人群。但是在清明节里贾府众多的儿孙都去给先人上坟,但是贾宝玉却没有去,文本说贾宝玉身体不适,其实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此为关键证据三。

在贾府只有贾母公开地说贾宝玉和他的父亲贾政如何如何,和母亲王夫人如何日如何,可是在全部红楼梦文本里根本没有贾宝玉公开叫贾政父亲的文字记录。大观园罗成,一行人进入大观园前的细节性描写表现的很清楚,贾政在贾宝玉上台阶的时候搀扶了贾宝玉一下,一般都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按理贾政是贾宝玉的父亲,贾宝玉尊老,应该是贾宝玉搀扶贾政才对,而不是相反。在贾政带领大家为大观园的景点命名之时,是撑足了父亲的威严的,一会儿责备,一会儿怒骂,一会儿让人把贾宝玉叉出去,贾宝玉的回复竟然是奇怪的一声老爷。其实贾宝玉和贾政的甥舅关系,是贾政自己亲口说的。在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后,贾政作为臣子和兄长觐见时,除了特意告知贾元春大观园里这些名字都是贾宝玉起的,另外还说了一番看起来很瑕疵的话: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后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殿,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这里的这段文字歧义频出歧出,贾政作为一个读书人出来的官员,按说觐见的是自己的家人,没有觐见皇帝那么的诚惶诚恐,加上作者十年时间五次增删,这么重要的场合的语句和段落应该不会有任何瑕疵的。但是这里贾政将“上”、“今上”、“我后”、“贵人”、“贵妃”等夹杂在一起。尤其是这里的“以侍上殿”四字,“我后’’两字,语义着实是含混的,很容易混淆而引起误解的。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其实这里是作者用了好多烟云遮掩之法,将真话和隐去的话一起说了。“上”和“今上”当然指当今的皇上,“贵人”和“贵妃“当指贾元春,这里的“我后”却是指在皇宫中的那位皇太妃,贾元春入宫后之所以能得到皇帝宠幸,生了皇子,加封贤德妃并出宫省亲,都和那位皇太妃的提携有着莫大的关系。前面做那些铺垫都为了最后一句话: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殿,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这里的“以侍上殿“、“庶”和“上”涵义大为不同,后世的糊涂红学家自以为很有本事,在满意读懂红楼梦的情况下在这里胡乱增删。所谓的“庶”在这里是贾政自谦,而“以侍上殿“和“上”的意思决然不同,不然语句就重复而啰嗦。这里的“上”指代皇帝无疑,而“以侍上殿“的上殿指代的是贾宝玉。

红楼梦是一部需要巨眼观之才可以发现真相的书,文本里的蝌蚪文,包括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曲赋和戏剧里也包含着贾宝玉的身份真相,比如《赵氏孤儿》、《白蛇记》等都表里有寓的告诉来我们真相。如果我们在书里细查,贾政和王夫人非贾宝玉亲生父母的论据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罗列了。贾政王夫人并不是贾宝玉血缘上的父母还可以从许多的日常对话和行为举止也可以看出来,包括贾宝玉被贾政打的时候,王夫人哭出来的这个贾宝玉死一百个也不如贾珠之类的话。贾宝玉是皇室在末世来临前安置到贾府的隐皇子,甄宝玉是皇室安排到甄府的皇子,这些是铁打的事实,可是作为研究红楼梦多年的蒋勋先生也没有看出来。

其实蒋勋先生的文学性解读红楼梦也是可圈可点的,他的磁性的声音一直伴随我们。我们以他的一段文字结束本文的分析: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回看一生的荒唐、荒谬,错综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纠缠,其实是讲不清楚的。《红楼梦》让我们知道,结局本来就是假的,是我们自己虚拟的一个结局。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坏,什么叫做命好,什么叫做命坏,大概也都很难确定。

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就是有超越感,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如果作者要写的是自己一生的梦幻,繁华根本是一场梦,他或许根本不在意结局。他只是告诉你,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他要告诉你,知道是空,你还是执著。知道归知道,执著归执著。《红楼梦》的迷人就在这里,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著。好的文学是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定有道理可讲。任何人的一生,像镜子一样地呈现,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吧?这个"痴"字在美学上是说:理智逻辑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痴。人生没有这个"痴",也就无情,生命里执迷的东西,没有办法解释的"爱",就是痴。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