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背后真相,曹雪芹借大观园表达什么?这三点无人读懂
《红楼梦》这部小说距今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至今却无能超越与替代,这可谓是经典的力量。红楼梦创作于清朝,但表达的思想与反映的现实问题却是极其深刻的,很多道理沿用至今却仍不过时。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所用手法极其妙哉,用书中所说便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虽为“假语村言”,但是却写出了很多深刻的问题,也许有些读者能猜到其一,但却不知其二。曹雪芹借大观园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深刻剖析这小说中的大见。
文章会分为三个部分来讲解,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小说中能反映深刻问题的细节,以及在原著中的引用解析;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曹雪芹借大观园主要想表达的三点真实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后深意。读者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兴趣,可直接跳至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01
故事情节及原文引用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
这是在原著第十三回,秦可卿生命已尽,因为生前凤姐的恩情,最后托梦于她。在凤姐的梦中道破先机,反复提点。告诉凤姐要时刻有忧患意识,不要大意。
黛玉泪尽仙遁,宝玉“履行”诺言,“你死了,我就当和尚去”;
这是在原著中,描写黛玉与宝玉坚贞爱情时候的语句,也是宝玉对黛玉许下的承诺,在原著结时,我们也看到,宝玉确实兑现了承诺,随和尚和道士走了。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这是在原著中,描写尤三姐拔剑自刎时的语句,尤三姐被柳湘莲误认为和尤二姐一样人品的女子,愤然上门退婚,尤三姐深觉被辱,愤而刎颈鸳鸯剑。
02
曹雪芹表达的三点深意
第一点是社会大背景后的黑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为清朝,康乾盛世的年代,本是安定、富贵、荣华的时代,但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很多的千疮百孔。原著中在描写贾家为一次省亲就要修建大观园,把银子画的和淌水一样,甄家为了接驾,更是把银子当作了土泥。这样巨大的消耗,全是克扣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也就和作者后来描写的刘姥姥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原著中还写了一些官员的徇私,比如香菱的案子,尤二姐的案子等等,都表现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之下的污垢。
第二点是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也都有自己的所属,红楼梦中的人物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有了七情六欲才显得有血有肉。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在判断人物是界限分明的说其为好或者坏人。曹雪芹在表达时其实想说人性是多面的。例如,薛宝钗本是正直之人,但也怕惹祸上身而嫁祸林黛玉;薛蟠本是呆霸王,却为了守护自己的亲人,在那一刻变成一位有担当的男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面,包括人这也是曹雪芹想表达的观点。
第三点是爱情是贞烈如火的。爱情在原著中的描述的还是较多的,不论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还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如文章第一部分原著引用,都是作者想表达的爱情的忠烈。
03
红楼梦背后深意
《红楼梦》最终想表达的深意还是那世间无法改变的规律。正应了秦可卿最后托梦给凤姐的那句话了。(文章第一部分引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让思想生活在安逸之中,尤其是在生活富足平安的时刻,居安思危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未雨绸缪,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