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同金玉良缘一样,木石姻缘也不乏支持者。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味道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木石姻缘的支持者们。
首先就是贾母了。
在儿女中,贾母最疼的就是贾敏了。贾敏一病而终,留下遗孤黛玉,贾母又怎会不疼!黛玉初进贾府时,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连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都暂且靠后。领刘姥姥逛大观园时,参观潇湘馆,自豪地说“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看黛玉的窗纱不翠了,立刻让人拿出珍贵的“软烟罗”来给黛玉糊窗子。
有了贾母的疼爱,不论是谁,都不敢轻视黛玉。有的只是羡慕嫉妒恨。面对宝钗的上蹿下跳,贾母更是极力地维护者黛玉的心,为木石姻缘撑腰。
那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贾母借故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再定;接着又说,不管根基富贵,只模样配得上的就行。言下之意,薛家再富有又如何,不入我心者,折腾再就都是徒劳。
况且,贾母还提到了相貌,而黛玉的美貌气质,简直不知道要比宝钗高出多少个档次。宝玉和黛玉吵架时,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听了都似参禅一般,低头细嚼其中滋味,都不觉因贾母的苦心而潸然泪下。另外,贾母还叫了王熙凤去讲和,等到宝黛和好了才放心,她对宝黛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
元宵宴上,黛玉不能喝冷酒,给了宝玉。为防止金玉良缘的支持者们借此谣诼生事,贾母迅速借“凤求鸾”的故事,塞住悠悠之口,公侯贵族之家的儿女,在行为上,不可能逾越法度。才子佳人故事,都只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的捏造。
有人说贾母对宝钗评价极高:“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个评价可以算是极高,连做了皇妃的元春都算在内。然而,贾母真的很重视宝钗吗?
给宝钗大办十五岁生日,大概只是暗示宝钗已经到结婚的年龄了吧。而却又有让宝玉求娶宝钗的意思。宝钗在贾母心底若真的那么好,再有王夫人的支持,金玉良缘不是早就生米煮成熟饭了。所以,那一只是贾母的客套,甚至是讽刺。为何会是讽刺,我们他日再作分解。
再有,同样是带刘姥姥逛大观园的那天,看到宝钗的房里太素净,虽然嘴上说把石头盆景儿、纱桌屏和墨烟冻石鼎拿来给宝钗,却是说“明日后日都使得”,后来这事便不了了之了。而要给黛玉换窗纱,贾母确实那么火急火燎的,还有在黛玉房间里的那一通长篇大论,都是她对于黛玉的关心。
第二个鼎力支持木石前盟的,就数王熙凤了。
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她就笑着夸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为了讨好贾母,虽然不免有做戏的成分,然而毕竟还是有几分真心在的。
反之,王熙凤见到宝钗时并没有夸赞,如果仅仅是为了讨好长辈,难道夸宝钗不能讨好王夫人和薛姨妈吗?再者,王熙凤与薛宝钗的正面交流并不多,跟黛玉的说笑打闹就多得多了。
王熙凤给黛玉送茶叶,黛玉夸赞茶叶好,王熙凤开玩笑说“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宝黛吵了架时,贾母也派王熙凤去说和,她说宝黛“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又对黛玉说,又找丫头做什么,有我服侍你呢。她与黛玉的亲密,宝钗向来都是望尘莫及的。
再一个,就是贾政了。贾政本就戏份不多,与林黛玉交流的场面,更是为零。但是她对于黛玉的欣赏与关心,却毫不含糊。他也是木石前盟的坚定支持者,有两点原因。
第一,黛玉是贾政的亲外甥女,而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亲疏之别,贾政不会忘记。再则,贾政也等于是受到了林如海的托付,他绝不会辜负林黛玉。
第二,给大观园各景观题名时,凡是黛玉拟的名,贾政与元春一起,一字不改全用了,并说一开始就叫上林黛玉等姐妹就好。从这个细节看出,贾政对于黛玉还是很欣赏的。
还有紫娟,小丫头晴雯等,也是默默地支持着木石姻缘。
我们重点看紫娟,她虽然名为丫头,实则与黛玉更像闺蜜,情同姐妹。紫娟不仅对黛玉的衣食起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黛玉的终身大事也极为关心。
薛姨妈开玩笑,说要在贾母面前说和黛玉和宝玉时,紫娟忙着说“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平日里宝黛吵了架,紫娟便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劝黛玉珍惜宝玉,说最难得的是从小一处长大,脾气秉性都彼此知道。特别是,她向黛玉提及:趁老太太还硬朗,趁早作定大事。真可谓表明了她对黛玉的一片真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令人唏嘘。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