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从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所有人心中的白月光。人们不仅喊出了“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口号,还创造了“红学”这个专门研究体系。也正因为如此,宝黛的爱情悲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而书中的那个爱情圣地——大观园,则成为了所有少男少女心中最美丽的世外桃源。
大观园在中国各地都算是一个不错的人文景观,而每一位进入大观园的人,最先看到的都会是一座假山,假山的旁边无一例外地会贴着一句诗“曲径通幽处”。大多数人看到这句唐诗的时候,都会猜想它与爱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曹雪芹又为什么会让它出现在大观园的入口呢?
其实这句诗与爱情之间,不但没有任何联系,还是一句题写在佛寺墙上的禅诗。至于曹雪芹为什么会在大观园的门口设置一座阻路的假山,而在山上又写上一句禅诗呢?其中的原因还需要在原诗歌中去一探究竟,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唐朝诗人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位于现今江苏省的常熟市,是一座“有佛则名”的小山,而题目中的“寺”则是指破山上的兴福寺。
兴福寺是南北朝时期南齐国刺史倪德光兴建的一座寺庙,最初叫做“大悲寺”,后来到唐懿宗时期被改名为“兴福寺”。又因为寺庙建在破山上,所以又叫做“破山寺”,是一座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佛门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到盛唐时期,破山寺已经经历了齐、梁、陈、隋、唐,五个朝代,两百年左右的时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刹了。当诗人在清晨步入这座古刹的时候,他看到初升的朝阳,用温暖柔和的光芒上照亮了寺院及其周围茂密的森林。
俗语说“十年树木”,但要想柔弱的树苗长成参天的大树没有百年的光阴也是不可能的。“高林”二字正是对“古寺”的呼应。岁月匆匆,在树木成长的同时,寺院也逐渐老去。此外,诗人用“入”和“照”这两个动词,为本应幽静的画面增添了些许活力,让朝阳和古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介绍完寺院外围的环境后,诗人信步走进寺庙,看到了另一番奇妙的景色,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入更加幽深的空间,透过花草树木的遮挡,看到一座禅房默默地依傍在花红柳绿之间。
禅房是红尘之外的存在,代表着世俗人所不能触及的一方净土;而花木的繁茂则是红尘中一抹亮丽的春景,诗人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象征物放到一起,营造出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幽深空间。在这里红尘中的杂念受到了涤除,而方外的清冷则被融入了一丝生机,这就是一个净化心灵,令灵魂升华的好地方。
在花木深处的禅房,净化的仅仅是人类的心灵吗?显然不是,因为它帮助的是天地间所有的生灵,“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本句中的“山光”和“潭影”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它们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在那个遥远的地方,鸟儿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人类也挣脱了所有世俗的枷锁,释放出自己纯真、善良的本性,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这样的地方真的存在吗,或许它就在一座假山的后面。
在描写完心中的伊甸园之后,诗人又把笔锋回归到现实之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此处的“俱寂”并不是说在现实中声音完全消失了,而是指在诗人的心里已经没有任何红尘中杂念,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
达成这种境界的原因就在于余下的“钟磬音”。诗人在悠扬禅声的引导下,在这座幽静的禅房前,带着读者领略了佛家忘情绝俗的不二法门,并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静阅黄庭
欣赏完这首诗之后,曹雪芹的用意已经一目了然了。大观园是他心目中的一方净土,其地位相当于本诗中的那间禅房。大观园入口处的假山既是对它的保护,又是红尘与理想国之间的一道分界线。山的这一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儿国,而另一边则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浊世。
“曲径通幽处”在本诗中是诗人穿行的一条小路,而在曹雪芹的眼中则成为了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红尘中人只有放弃曲折的人心,才能通过那座假山,进入到一个真正的红楼世界。
参考资料《全唐诗》《石头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