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湖北楚楚动人#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湖北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勤劳勇敢的湖北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瑰丽多彩的文明成果,形成了如今的雕花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优秀的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分两期向大家介绍我省2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期介绍的10项非遗项目分别是艾香制作技艺、雕花剪纸、皮影雕刻技艺、挑花、刺绣、布贴、老河口木版年画、木雕、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艾香制作技艺艾香属药香范畴。传统艾香制作技艺是以蕲艾和青蒿为主要原材料,辅以玄麻粉,秉承“以艾制香,用香防病”的理念,采用独特的配方经手工制作出不同形态的艾香。艾香经窖藏后有特殊的馨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图/艾香线香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功亦大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一书记载了上世纪60年代,上海第二医医院用艾制成蚊香点燃作医学实验,表明艾香有很好的预防感冒作用。雕花剪纸
湖北雕花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时期,与民俗密切结合,“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至明代,艺术风格已趋成熟;其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产品一般用作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底样,善于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图/装饰剪纸花样故事
湖北雕花剪纸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主题明确,构图精致,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年,湖北孝感、鄂州、仙桃三地的雕花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雕刻技艺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仙桃、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市县的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南依长江,中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皮影雕镂特色。
图/“影人两三片隔帐道古今”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流传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仙桃)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学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皇帝出巡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达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江汉平原皮影戏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于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挑花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图/方巾百合星子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其中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尤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图/背心鲤跃龙门
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主要有被面、床单、门沿、方巾、围腰、衣裤、鞋垫、枕头等,其中以方巾最为出色,曾多次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刺绣
湖北民间有“无女不绣花”的说法。绣娘云集的集镇,往往被冠以“绣”名,如汉口的“绣花街”,洪湖的“绣花堤”,石首的“绣林镇”等。我省的刺绣国家级项目有红安绣活和汉绣。
图/红安绣活
红安绣活是湖北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它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品,妇女们借它来展示才艺,制成的鞋垫既可作为馈赠礼品,又可作为男女传情的信物。连袜绣花鞋垫的绣制、交流、展示、馈赠等系列活动营造出充满人情味的民俗氛围,使红安绣活最大程度地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将鞋垫和袜子结合为一,这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它可以延长棉袜的使用寿命,同时让制作者和使用者产生一种彼此会心的亲切感。红安绣花鞋垫的制作者基本是识字不多的乡村妇女,她们借自由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愿望,使红安绣活成为广大乡村民众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图/汉绣作品《百花献寿》
流传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的汉绣,虽也来自民间,但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在商品化需求的催生下,形成了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布贴
阳新布贴是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品,多以花、鸟、虫、鱼、水、云、莲藕以及虎头为主要表现形象,造型浪漫而粗犷,想象驰骋而神奇,谐趣横生,激情流溢。其组合构图常不拘时空,天上人间、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
图/布贴涎围
阳新布贴在当地至少已有两百年的历史。阳新布贴属于民间实用艺术,其工艺和制品应用范围很广,粗略统计,有近三十个品种,从童装到嫁衣,从日常穿戴到庙观器物,都不乏布贴制品。
阳新布贴多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为底布,而以鲜艳亮丽的花布在上面贴花,成品具有黑漆点金般的直观效果,色彩和明度对比极其强烈。除此之外,阳新布贴还以细致的刺绣工艺来调和色彩,丰富大块贴布的韵味,精美考究的刺绣纹样和“遇折回转”、绕边细密的针线做工充分反映出民间艺人的独特匠心。
老河口木版年画
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鄂西北的老河口市及豫西南一带,明末清初时,木版年画就在老河口牢牢扎根,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尤为兴盛。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有适应需要刻制的农历、农事谚语、书法条幅等。其寓意“喜庆吉祥”、“辟邪纳福”的作品有《门神》《和合二仙》《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还有表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郑成功、孟良、焦赞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中堂、门神、贡笺、历画、喜画等二十多种。
图/门神
其制作方面用料考究,一般选用硬质梨木作雕版,并且一块雕版要用两块拼制而成,以免受潮变形。在颜料选用方面,一般用红、黄、绿、紫等传统中国画颜料,也有根据画面需求自制的土颜料,这些颜料不易褪色,能长期保持画面的鲜艳。在表现技法上突出构图饱满而层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苟,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高度概括、高度夸张,画面饱满、形态生动、比例适当。人物面部表情生动,呼之欲出,可谓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木雕
通山木雕就地取材,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其独特的技艺体系。其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形象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通山木雕以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戏曲故事等为主要题材,“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为其主要艺术特色,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等。
图/木雕花板通山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晋至宋元时期以宗教作品为主,至明清时期其雕刻技巧日趋成熟,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其作品以实用和适用为本,以群众需求为根,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品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
图/木雕看厨
通山木雕看橱是通山木雕艺术的典型作品,被行家们誉为“木雕珍品”、“记载着通山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情风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通山木雕富于创造性,体现了通山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与民俗习惯,对后世作品影响深远,是历代木雕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楚地区世代传承。挑鼓架、背鼓架、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漆器工艺品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地人的生活用器与荆州地区楚墓中出土的部分漆器的形制几乎完全一样。
图/蟒凤纹座屏
楚式漆器技艺经历朝历代承传流变,现存最有特色的是髹漆彩绘榫卯木雕、金漆盆盘和瓜果甲骨胎漆器三大类。髹漆彩绘榫卯木雕的制作流程是将整体设计的器物分解成若干部分,先分别雕刻部件,再榫卯组合成整体,最后髹底漆和彩绘,其代表作是“虎座鸟鼓架”;金漆盆盘包括各种盆、桶、盘、盒、屏、家具等,明清时期畅销国内,远销海外;瓜果甲骨胎漆器为全国稀有,颇具特色,其中瓜果胎漆器有朱漆葫芦勺、桔柚胎漆器等;甲骨胎漆器则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响,由崇尚巫术的楚民制作成占卜法器和辟邪艺术品。
吊脚楼营造技艺
吊脚楼为数根木柱支撑的木瓦结构脚房,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俗称“干栏”、“阁栏”、“干阑”等,建筑学上称为“栅栏式”结构。咸丰土家族民居吊脚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涌现。
图/吊脚楼微缩模型
吊脚楼建造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特别是“高杆”定位的发明,“穿斗式”房屋构架,“冲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解决了线面、角度、承重等建筑中的难点问题,是几何学、力学的自然运用。悬空修造的吊脚楼,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与狭窄空间地貌的突出矛盾;“翅角挑”的采檐,“龛子”(走廊)的配置,则使吊脚楼的外观形式产生根本变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而“看风水”、“拜山神”、“祭鲁班”、“砍梁木”、“说福事”等众多民俗事象在吊脚楼建造中的大量出现,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浓郁的乡风民俗;还有廓栏、门窗、柱础、挑方上的花纹图案,无不生动彰显着咸丰土家族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
图/吊脚楼微缩模型局部
咸丰被誉为“中国干栏第一乡”,境内随处可见多姿多彩的民居吊脚楼,有的在山坡上傲然耸立,有的在谷地中集结成群,全县约有大小吊脚楼群近百个,单体吊脚楼逾万栋,俨然一个吊脚楼的大观园。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
描绘壮丽非遗画卷,
与君同行,
感受湖北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