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的主体内容是讲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属于《红楼梦》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单独就该回文字而言,确实非常精彩。
戴敦邦绘黛玉进贾府但如果把它放在全书中去系统性把握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
第一个失误是没有拉开林黛玉与薛宝钗进贾府的时间距离,这个失误导致人物年龄和叙事逻辑混乱,文本彼此冲突,也引发一系类笔墨官司;第二个失误是袭人出场太早,再次导致人物年龄混乱以及现实合理性缺失。相比第一个失误,第二个失误更为隐蔽。
一、问题的提出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婚姻爱情故事为全书的主要线索,这决定了该书主要故事内容具有非常严格的时限性。其中有两个时间又是全书的关键性时间节点:一个是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一个是宝黛钗等人入住大观园的年龄。
先来看宝黛钗入住大观园的年龄:
第四回,薛宝钗为选秀而进贾府,年龄是13岁;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过15岁生日举办生日派对。
书中关于宝钗的这两个时点,都属于重要的时间节点,构成故事合理性的基础:如果小于13岁,没法参加选秀;如果不是15岁这样一个比较重要的生日,贾母如此操办就显得不是很合适。
电视剧《红楼梦》中张莉饰演薛宝钗可见,在入住大观园之前,宝钗进贾府大概已经有2年时间。这两年时间里,贾府刚好经历了秦可卿死亡、修建大观园、元春省亲等大事件。
宝玉入住大观园的年龄是13岁,这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五回中两次都提到,也是十分确定的。
根据第三回的有关内容可知,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宝玉是13岁入住大观园,黛玉入住大观园自然是12岁。
因此,宝黛钗入住大观园的年龄是:宝玉13岁,黛玉12岁,宝钗15岁。这个年龄是曹雪芹精心设计出来的最理想年龄,基本也就是让整个故事具有合理性的极限年龄了。
再来看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
《红楼梦》前面两回基本都属于铺垫,真正故事是从第三回开始的。我们知道,但凡讲故事,都离不开时间、空间和人物,《红楼梦》中,故事的空间和人物是相对固定的,但时间却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许丽川绘林黛玉因此,故事一开始,曹雪芹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应该就是给林黛玉进贾府确定一个合理的年龄。如果年龄太小,懵懂无知,既无法写出林黛玉的聪慧机敏,也无法透过林黛玉来介绍贾府的人物关系和空间布局;如果年龄太大,则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夯实后续故事的合理性以及拓展故事的容量。
根据第二回的介绍,可合理推断出,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是6岁多,接近7岁。黛玉是二月份生日,而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正值残冬,因此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大概是6岁零10个月的样子。相应地,宝玉是7岁半的样子。
薛宝钗是13岁进贾府,而林黛玉是快7岁的时候进贾府,薛宝钗比林黛玉大3岁。宝钗进贾府的时候,黛玉应该是10岁左右了。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林黛玉比薛宝钗早3年左右进的贾府。
邮票《贾母接外孙女》但是,问题来了。我们阅读第三回和第四回时,却会发现林黛玉进贾府与薛宝钗进贾府,在时间上是前后脚发生的。因此,这两回之间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且严重的衔接不当的问题。这一点,不用多说,我们看第三回结尾处的原文就一清二楚了:
次日(黛玉进贾府的次日,笔者注)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第53页)
二、失误之一:没能拉开黛玉和宝钗进贾府的时间距离
无论是从后回内容反推,还是从第二回内容顺推,林黛玉比薛宝钗早进贾府3年左右这个结论,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这也是《红楼梦》全书内容连贯性和后文内容合理性的基础。
比如,在第二十二回,宝玉对黛玉说的一段话可以为证:
连环画《宝黛初会》封面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红楼梦》(第三版),第页)
从这段文字可以合理推断出:林黛玉进贾府时候年龄很小,而且远比薛宝钗进贾府要早。
再比如,第27回有段文字也可证明这一点: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同前引书,第页)
此外,还有一些旁证,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贾蓉的年龄,在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贾蓉的时候是16岁;而在第13回,秦可卿死亡的时候,贾蓉的简历上已经是20岁了,这说明已经过去了4年的时间。
而薛宝钗从进贾府到入住大观园总共才2年左右的时间,何况此时尚且没开始修建大观园呢。
刘旦宅绘《宝黛读书图》由此可知,林黛玉不到7岁进贾府,与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是作者为宝黛爱情故事设置的年龄起点。与一见钟情的才子佳人戏不同,作者要为宝黛爱情建立一个扎实的情感基础。
《红楼梦》第三回没能处理好黛玉和宝钗进贾府的时间差距,是全书的一个根本性缺陷。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严重的一个失误呢?先看看这个失误是孤立性的还是系统性的。如果是孤立性的,则往往是笔误、遗漏等抄写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如果是系统性的,则更可能是作者构思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在第三回中,这个失误并不是孤立的失误,也具有其系统性。这个失误
与贾雨村复职履历是有关联的。在第三回中介绍,贾雨村在贾政协助下,不到两个月就补了金陵应天府的缺。在第四回中又介绍,贾雨村一到任,就碰上薛蟠的人命官司了。而在贾雨村接手这个官司的时候,薛家已经启程前往贾府了。
因此,如果要拉开黛玉与宝钗进贾府的时间距离,必须还得同时调整贾雨村的复职履历,得先给贾雨村安排一个其他职务过渡个两三年,然后再去金陵任职。可见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青松山樵绘《贾雨村中进士返家》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失误,自然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抄写错误,更像是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导致的。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失误呢?这确实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本人猜有如下几种可能:
第一、曹雪芹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如为了让第三回、第四回衔接的更加自然,或者为了彰显贾府的实力而一下子就让贾雨村补了金陵应天府知府的缺。从《红楼梦》叙事一贯的缜密性看,曹雪芹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二、可能在早期的初稿上,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年龄差距没后来这么大,也可能确实是前后进贾府的。在定稿的时候,曹雪芹忘记了更改。
这有两个旁证可作参考:
第一,在第45回中,黛玉告诉宝钗说自己15岁。如果按照逻辑推理,黛玉在第45回的时候,实际年龄不足13岁。所以,这处文字很可能也是早期初稿遗留下来的文字。
邮票《黛玉葬花》第二,在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贾宝玉出生的时候,除了戚序本做了更改外,各版本都说是在元春出生的次年王夫人生了贾宝玉。当然,按照后来定稿的《红楼梦》,贾宝玉不可能只比元春小一岁。因此,这处文字大概率也是早期草稿遗留下来的文字。
第三、曹雪芹可能确实不是《红楼梦》原始的作者,真如第一回所言,他只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但不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对于该处失误,如想要修补,可简单地作如下技术处理:
第一,把结尾处的“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增补为:从此,黛玉便日与宝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或游戏、或针黹,思家念父之情也略得以消释。真是闲处时光易逝,转眼已过去两三年的光景。这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
钱松喦绘潇湘馆第二,将第三回文中“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修改为:地方上一时无理想空缺,便先谋取一个馆阁职务,以待时机。不出三年,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趁机谋补了此缺。
客观地讲,时至今日,修补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性了。以上的修补只是本人的戏笔而已,不足一哂。
三、失误之二:袭人出场太早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黛玉不足7岁,宝玉刚7岁半。而根据《红楼梦》第63回的内容,可知袭人与宝钗、香菱、晴雯等是同一年出生的,袭人与黛玉是同一天生日,都是二月份的人,因此,可以推断出袭人比宝钗小一个月,比宝玉大两岁零两个月的样子。
所以,在第三回中,袭人的真实年龄大概是9岁零10个月的样子。这样的年龄怎么适合作宝玉的大丫头呢?完全缺乏现实合理性。
改琦绘袭人这种不合理性从第三回本身即可被证明:林黛玉随身带来一个叫雪雁的10岁的小丫头,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子”,因此才给了一个叫鹦哥的二等丫头给黛玉。可见,十岁在贾母眼里是很小的。此外,芳官在怡红院的时候,年龄也是十岁,所以处处还需要被照顾。
可见,9岁10个月的袭人,是不可能成为宝玉的大丫鬟的,更何况袭人在服侍宝玉之前,还服侍过贾母和史湘云两人。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很明显,曹雪芹为了过早的让袭人出场而破坏了整体的逻辑性。这是一大败笔。此处的问题如果修补的话,可选择作如下技术性处理:
第一,将雪雁的年龄模糊化处理。按书中说法,雪雁此时是10岁,比袭人还要大。这会给后文中雪雁与其他丫鬟关系的处理带来麻烦。
第二、另外安排一个大丫鬟替换书中的袭人。我们知道,贾府的丫鬟都是到一定年龄就要婚配的,等这个大丫鬟婚配的时候,袭人方来接手服侍宝玉。这样比较自然。
电视剧《红楼梦》中袁玫饰演袭人第三、将第三回专门介绍袭人的那一段文字,即“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每每规谏不听,心中着实忧郁”这段文字,经过相应的修改,穿插在第五回之中,亦或者放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之处。
当然,除此之外肯定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路径来进行技术性处理。以上这些技术性处理,仅作为学术研讨供读者朋友们一阅,并非代表本人赞同对现存文本进行修改。
小结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书中人物年龄是比较混乱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红楼梦》中部分主要人物年龄混乱的根源。既能领略《红楼梦》的美妙,也能认识到它的不足,还能知道它不足的原因,这样会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