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Angela小姐在群里扔了一个樊登读书收的链接“城市传记之《南京》”---标题是“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问KL小姐是否听起来很有感觉。KL小姐在南京工作一年有余,不过最近正在收拾行李回京城。KL小姐说到了南京之后,去了一些历史遗迹,把这本书中说的几个地点串联起来之后,和作者是同一个感觉。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也没有听过这本书,但是那一刻,我对于南京的记忆回来了。
第一次去南京,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年龄9虚岁。应该是因为学习成绩不错,学校组织了成绩好的学生一起去南京游玩,每个同学交10块还是20块钱的。年代太久,实在起不想来准确的数字。除这个钱之外,奶奶还给了我10块钱。印象中,奶奶一直很有钱。带着这10块钱的零花钱,去了南京。
到达南京的时候,接近晚上。下了火车,老师领着我们去了金陵饭店。当然,只是站在外面,围观。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金际饭店,是南京著名景点,还曾经是中国第一高楼。在金陵饭店的门口,第一次看见了外国人。很新奇的盯着他们看着,带队的老师说:不能看,看外国人超过2分钟(我胡扯的一个数字,老师说了一个数字,但是我实在想不起来了),会被抓起来的。吓得我不敢再看。还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去了南京长江大桥、中山陵、雨花台......
第一次去南京,给奶奶买了一袋柿饼,在雨花台捡了不少的雨花石。后来再去雨花台,已经捡不到什么雨花石了。
第二次去南京,已经没有了印象,因为后来的南京,我去的次数实在太多。
上个世纪90年代,听收音机是一种流行。最喜欢听的是江苏文艺台,播放各种流行音乐。主持人经常会说到南京的一条巷子,那条巷子里有许多音像店,卖着当年流行歌曲的磁带。从我所在的县城去南京,有一列绿皮火车,可以早出晚归。我经常在周末,花上11块钱,坐着绿皮火车到南京,去那条卖磁带的巷子,买上几盘磁带,再坐着最后一趟绿皮火车回来。
在那些坐绿皮火车去南京的日子里,除了磁带,还有先锋书店和新街口的鸭血粉丝汤。
第一次走进先锋书店,被店里响起的音乐给惊呆了。坐在店里的阶梯上,静静地听一会音乐,成为了每次去南京的一个仪式。因为早出晚归,每一次的时间并不充裕。下了火车,先直奔江苏文艺台的那条小巷子,买上两盘磁带,然后去新街口吃一碗鸭血粉丝汤,再去先锋书店呆上一会,就回家了。
那些年,南京给我的是一种向往。
有一年的暑假,当老师当腻了,决定从教师队伍中出走,第一站选择的即是南京。在我生活的小县城,买了一份金陵晨报,搜索了一些招聘信息后,去南京面试。第一个面试就成功了,当场老板就通知我去上班。我也没有任何犹豫地联系在南京工作的朋友,借住在她那里,开始了在南京的短暂打工生活。
已经想不起来那份工作做的是什么了,好像是卖袜子。第一天上班,接受了公司的培训,立刻上岗。本来想描述一下当时卖袜子的情景,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象。我估计我在那家公司上班的时间不超过三天,而让我离开那家公司的原因也很搞笑。一天早会上,老板说起了他的成功史,拿起手里的一本《青年文摘》告诉我们,他就是看这本杂志,然后成功的,并且推荐这本杂志给我们看。只因为这一个动作,我就告诉老板我不干了。因为老板的认知水平是《青年文摘》,比我的低多了,那个时候我好歹是看卡耐基的人。然后,又灰溜溜地跑回去教了一两年的书,最后还是是出走了。
再后来,还想考南京大学的古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生,被王力的《古代汉语》虐的够呛,也没能圆梦。南京,曾经承载了我所有的向住,工作、学习和生活,但都破碎了。到最后,南京于我,只剩下了那中央门到中华门那条满是枫树的马路,以及南京南站的鸭血粉丝汤。
不知道何时,能够再去吃一次新街口二楼的那家鸭血粉丝汤,也不知道那家店还在不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