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温手绘读红楼|第80讲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着贾宝玉从“曲径通幽处”的叠嶂山上攀缘而过,转过山头豁然开朗,大观园的全部景色呈现在眼前,颇有再现“武陵源”的意境。
中国古人对建筑的设计,多以藏字为妙,是以“曲径通幽处”就是那“藏”的关键。仿佛人生的迷障,走过去通天大路,走不过去就可能“鬼打墙”。原文对此多有描述,这里却是过场,不赘述。
清代画家孙温并没有忽略贾政一行人转过叠嶂“曲径通幽处”看到的大观园景色,也将其描绘出来(见上图)。远处屋檐露于山水间,近处水边柳荫桃花,对应的是下一处题额处。而这处“沁芳闸”也颇有一说。
(第十七回)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说的就是众人穿过叠嶂“曲径通幽处”看到的景色。而溪水通过这沁芳闸,穿泻而出,颇有山水自然之妙。贾政等在桥上凉亭休息,此亭就是沁芳亭,此桥就是沁芳桥,妙在“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此处建立了一处水坝,也就是沁芳闸,流水要从三个兽头口中吐出流泄,又美又有趣味(见下图)。
贾宝玉之所以将此处“题额”为“沁芳”,在于此处之水妙在出于“潇湘馆”。
后文介绍潇湘馆有一活泉,泉水“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流向的就是沁芳闸。而芳者,花也,花之香气。
沁芳闸之水由潇湘馆流来,带着属于林黛玉的香气,被走到沁芳闸的贾宝玉循着水“嗅到”香气,这份旖旎的隐喻,销魂蚀骨的眷恋,不深思很容易被忽略。
第十九回,贾宝玉在林黛玉身上嗅到的那股香气,也代表了林黛玉绛珠仙草转世的草木精华之气,那种芳气笼人,沁人心脾的畅爽,就仿佛这“沁芳”之水,令人心旷神怡。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在这里被曹雪芹第一次真正地呈现。借由“沁芳”二字,既能表示林黛玉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清雅,又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更是对贾政后面说潇湘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以及贾宝玉题额怡红院“若依我,题‘红香绿玉’方两全其妙”的提前伏笔,都代表对宝黛姻缘的憧憬之意。
所以,“沁芳”被曹雪芹单独拿出来,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绝不是毫无目的。贾宝玉在大观园内的数次题额,每一个都有影射。至于“凹晶馆”,“凸碧山庄”,秋爽斋、紫菱洲等与贾宝玉人生和姻缘无关的地方,作者才没过多介绍。
“沁芳”被郑重拿出来,就因为其水来自潇湘馆。所谓“隔岸花分一脉香”,潇湘馆的“芬芳”浸染在水中,使得沁芳之水也清雅了起来。
水为万物之源,带着草木的精神。绛珠仙草前世就是得了甘露的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大观园群芳又都是临水而居。这“沁芳”之水,实则沟通了大观园内所有之女儿。
大观园女儿的悲欢离合,离散的泪水,仿佛这沁芳之水,终究流逝。
(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撰写《芙蓉女儿诔》:“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
贾宝玉自称“浊”,女儿是为“清”,水做的骨肉,才配有四样神奇的祭奠之物。何为“沁芳之泉”?潇湘馆那一道泉水就是沁芳之泉!又为“芙蓉”生于水中,出淤泥而不染,水因“芙蓉”而香,是为“沁芳”。
《芙蓉女儿诔》,都知道明祭晴雯实祭黛玉。联系沁芳闸之上的潇湘馆,沁芳之水来自潇湘馆中沁芳之泉,岂不唯有“沁芳”二字配得上“芙蓉花主”的林黛玉?而那一溪水到底是水还是林黛玉的眼泪?深思岂能不痛彻心脾?
所以,“沁芳”二字,舍此如何“新雅”?也势必不能更好。
文|君笺雅侃红楼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