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在我国众多传统文化的节日当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节日,人们在中秋节这天一家团圆,吃着月饼,观赏月亮,其乐融融,欢歌笑语,十分的热闹。可以说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和过年的春节有着同样的地位。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中秋节寄托了太多的美好和祝愿,也留下了很多意义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人已然逝去,但是那些有关中秋的神话故事和诗词歌赋,永远的流传了下来。在最早的文献中记载,中秋出自《周礼》,那时候的人们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份,而秋季中间的月份,就是我们常说的“仲秋之月”。古人那个时候是没有望远镜的,但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可以看见八月的中秋,天上的月亮是如此的皎洁,而在八月十五这天,月亮又大又圆,空气清新,于是就把这天定做中秋节。唐代在我国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就颇为流行,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很多描写中秋的诗词佳句,我们至今都耳熟能详,比如王建的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写出了诗人眼望皓月当空的那种思乡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的中秋习俗就是一家人团聚赏月,稍微有点社会地位的人要宴饮宾朋,酒席间请歌姬跳舞,文人墨客一起吟诗作赋,而吃月饼一说,在唐代并无记载。宋代到了宋代,中秋佳节比唐代还要进一步的完善,不但赏月这项风俗习惯保留,而且还影响越来越大,在饮食方面也更加的多元化了,不仅仅局限在饮酒作乐,还摆上瓜果梨桃和一些蜜饯坚果。宋朝在中秋节这天,可谓是热闹非凡,无论是贫富还是老幼,都达到了全民狂欢的地步。在宋词当中,经常会提到嫦娥、玉兔、广寒宫等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在思想觉悟上,更加的大胆和进取。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典型的代表。明代明代的中秋佳节继续的发展和演变,在习俗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赏月这一说法虽然保留,但是老百姓在中秋节这天,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