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我与挚友相邀,慕名前往宰相故里安徽雄村。雄村距今有多年历史,这里人杰地灵、文风昌盛,自古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美誉。竹山书院 竹山书院是古徽州明、清两代徽州府众多书院中的一所,至今保存较好,极具代表性。书院大门门额上“竹山书院”四字,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先生所书,被后世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我在村中,遇见村民曹老师,他告诉我,雄村是个地地道道人文荟萃的古村落,当时富甲天下、寓居扬州的盐商曹堇怡,有着徽州人浓重的儒家情怀,他深知商贾兴盛与儒教关系的道理。在他晚年辗转病榻甚至弥留之际,再三嘱咐两个儿子曹翰屏、曹瑛青,在家乡雄村修书院,建文昌阁,办学兴教。儿子们尊重父亲生前遗嘱,不久,竹山书院终于在清乾隆二十年(公元年)前后建成。
雄村是徽州历史文化的大观园。明清时期就出了54名举人,其中状元、进士诸多。竹山书院建成后,读书风气更浓,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望的首推曹文埴、曹振镛父子。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清旷轩,即讲学堂,轩外有个大园子,小径曲折,清静幽雅。园内植有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树和十余株桂花树。同行的朋友告诉我,在桂花厅植桂,有“蟾宫折桂”之寓意,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 竹山书院既激励子孙“寒窗苦读、功成名就”,也告诉游人了解古徽州教育和文化,成为“江南第一书院”。 “四世一品”石坊 我们在村民的引导下,游览着雄村,面对那或完整或残缺的历史建筑,我感受到雄村昔日的繁华。村口流水傍村静静流淌,碧波盈盈,水波荡漾。石坊现已显苍老,几百年风吹雨淋,在青石上刻下许多痕迹。模糊不清的文字,栩栩如生的雕饰,让人感叹岁月。
在雄村农村文化广场前屹立着一座“四世一品”石坊,四柱冲天,三间三楼,牌坊造型雅致。牌坊石雕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传说是皇帝特许颁旨专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功绩而建。这座颇具徽派雕塑艺术的牌坊,二楼匾额上刻有曹文埴和他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衔。世袭官威,世代显赫,向过往行人呈现雄村曹氏家族昔日的历史荣耀。 如今“四世一品”石坊已成为古镇雄村标志性历史建筑。透过这座古老的牌坊,我的心被雄村的历史内涵所震撼,难怪歙县末代翰林许承尧在诗中说:“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 民俗“嬉钟馗” 雄村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是“嬉钟馗”,又称跳钟馗。村中有一支跳钟馗的村民队伍,我在雄村亲眼目睹跳钟馗的全过程。
钟馗在徽州民间很有名,是老百姓最熟悉的神,专司打鬼捉妖、驱邪扶正、赐福镇宅。刚正不阿的钟馗,千百年来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雄村村口空地上热闹非凡,鞭炮声、喝彩声、欢笑声,此伏彼起,这是村民在跳钟馗。
只见扮演“五毒”的五位演员脸上涂着红色颜料,分别戴着五毒帽,身穿灰肚兜,手持棍棒,脚蹬软底绣花鞋。一群邪恶小鬼,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猖狂乱舞,并在台上绕两圈,摆开架势。这时,钟馗神采奕奕闪亮登场,只见他面涂青绿,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白底靴,在舞台上健步如飞。胆壮气豪的钟馗口喷焰火,时而举杯豪饮,时而同小鬼周旋,与鬼魔斗智斗勇,最终五个鬼魔束手就擒。该民俗舞蹈已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民俗跳钟馗,在皖南徽州地区深受百姓喜爱,表达了当地百姓崇尚钟馗刚正不阿、除害降福、祈求四季安康的美好愿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