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曹雪芹对儒释道的看法澎湃在线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1/22
                            

原创兰藉文化红楼梦研究收录于话题#归途如虹80个

作者

归途如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过,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恐怕还是儒释道三家思想。

孔子和孟子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几乎已经深入骨髓。“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精神;“温良恭俭让”的敦厚性情;“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人生志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理想都对中国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韩愈、范仲淹、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仁人志士就是在儒家精神的感召下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

老子和庄子倡导的道家思想讲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主张“道法自然”,向往“无所待”的精神自由,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道家坚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让人打破名缰利锁的束缚,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无不为”。

一般情况下,清高狷介且愤世嫉俗的人会比较认可道家思想,比如陶渊明。很多在官场上经历了失意,看透了官场黑暗本质的人也会向往归隐的生活,比如苏轼。

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本土的思想,而佛家思想则是在东汉传入中国的外来思想。但是这种思想逐渐和中国的思想相融合。

佛教的思想有禁欲主义色彩,认可的是“四大皆空”。佛家主张不杀生,主张怀柔,主张普度众生,众生平等。可是,到了后来,逐渐产生了慧能的禅宗,到了明朝甚至产生了狂禅,禁欲主义色彩被削弱了。

会遁入空门的人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像鉴真、玄奘那样真正有信仰的人;第二种就是经历了痛苦之后,觉得自己看破红尘了,寻求自我解脱的人;第三种就是为了逃避祸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出家的人。

《红楼梦》可以说是集中华文明之大成。其中,儒释道的思想对《红楼梦》都有影响。

先来看儒家。很多人觉得曹雪芹不认可儒家思想,错了。曹雪芹比较认可先秦儒家。

贾宝玉如此叛逆的人,烧书都是不烧《四书》这种先秦儒家的经典的。贾宝玉因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觉得松柏高雅。贾宝玉让芳官劝藕官不要烧纸,也是觉得烧纸不是孔子的遗训,是后人的异端。贾宝玉厌恶八股文,也觉得八股文是后世人沽名钓禄的工具,没有阐发圣人的思想。

而薛宝钗的读书观是“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也与孔孟思想是比较一致的。男儿读书,就是要懂得忠孝节义的道理,要让国家繁荣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和孟子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是比较契合的,和孔子主张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是比较吻合的,和《大学》里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理想信念更是一致的。

贾宝玉对劳苦大众有深刻的同情。第二十九回里就希望可以给予他们施舍。这和子贡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一脉相承。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更是体现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等儒家的教育理念。林黛玉的悉心教学和香菱的苦心孤诣都让人感动。而且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是对儒家教育观念的发展,香菱作为一个女学生可以学有所成更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有力反击。

但是,曹雪芹对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观点是肯定不认可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要歌颂女性,“使闺阁昭传”。他自然会反对男尊女卑。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抨击男权。

贾宝玉对先秦儒学之后的儒家“异端”思想是深恶痛绝的。他并不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儒术”,认可的是真正具有民本色彩的先秦儒学。

佛道思想更是深刻地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贾宝玉对仕途经济道路的拒绝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因为调和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摩擦而被双方奚落,心情十分低落。把女儿视作精神信仰的他因此陷入了苦闷。于是,他想到了《道德经》里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和《南华经》里的“山木自寇,源泉自盗”。于是便用参禅的方式自我开解,他的结论是“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结果,林黛玉等人为了让贾宝玉不要自寻烦恼,就去和贾宝玉“谈禅”。林黛玉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句话和庄子的“无所待”思想已经是不谋而合了。

贾宝玉虽然听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话之后就不再参禅了,可是他第二十八回里在听了《葬花吟》之后对人生无常有了一种精神上的领悟,就想到了“逃大造,出尘网”。最终还是选择了“悬崖撒手”。不过,他选择出家是因为有“情极之毒”。出家之后,他没有看破红尘,反而是一个“情僧”。

当然,佛教思想对《红楼梦》最深的影响还是“世法平等”的观念。“世法平等”也就是众生平等。

林黛玉的葬花,贾宝玉的和星星月亮,草木虫鱼交流都是这种观念的体现。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情有独钟,更是将这种慈悲用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林黛玉和紫鹃以及香菱的关系,贾宝玉和晴雯、麝月、龄官、芳官、柳湘莲等人的关系都是平等意识的最好体现。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已经突破了等级制度,用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所有人。贾宝玉甚至希望把春燕等人放出去,让她们回到属于自己的家。

至于林黛玉对刘姥姥的嘲笑,不是歧视,而是“雅谑”。她建议贾惜春把刘姥姥画在《大观园行乐图》上,说明林黛玉不介意自己和刘姥姥出现在同一张画上。林黛玉虽然说刘姥姥是“草虫”,但是也在贾宝玉面前自称过“草木人”。难道“草木人”是林黛玉的自轻自贱吗?不是,在林黛玉看来,“草木”也罢,“草虫”也罢,都是生命。

这种爱人的方式,是对仁爱的超越。仁爱是有差序的爱,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是一种更加博大的爱,是真正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是对众生的悲悯。

曹雪芹对六祖慧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观念也是非常认可的。

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是主张道德自律,主张靠反躬自省去抵御诱惑,靠渐悟保持内心的高洁,也有一定的禁欲主义色彩。慧能的说法则是主张心灵的顿悟,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慧能的观点就是参禅不必要远离红尘,只需要保持淡泊空灵的心境就可以了。

这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是一致的。而“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则是林黛玉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美。

曹雪芹也十分认可陶渊明的耕读生活。秦可卿对王熙凤的建议就是让贾府子孙回乡“读书务农”。

贾宝玉的“毁僧谤道”和他接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并不矛盾。贾宝玉是发现很多宗教人士其实只是披着宗教人士的外衣而已,内心比世俗中人还世俗。静虚老尼、马道婆和张道士就是代表。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曹雪芹自己并没有出家。他是因为“幼子夭折”而“泪尽而亡”的。可见,曹雪芹并不是觉得修道就要出家,更没有看破红尘,还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总而言之,曹雪芹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所认可,也有所扬弃。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需要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去吸收。我们如果可以吸收其中的精髓,就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更澄澈,更高尚,更美好,从而摆脱世俗名利的纠缠,拥有空明如水的心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