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宏图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凌云巨著。其真正伟大与凌云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本身多么离奇,而在于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故事情节背后,都蕴藏着深奥无比的表意密码、文化玄机和批判主。如果我们不能解读出这些表意密码、文化玄机和批判主题,而空将《红楼梦》读上千遍万遍,甚至倒背如流,其实也是徒然。今天,笔者就以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作文命题所抽取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为例,说一说“泻玉”二字为何不雅,以及这里面倒底蕴藏了怎样的文化玄机、寄寓了曹雪芹什么样的批判主题。
我们先来看《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与此相关的原文:
……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为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如?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如果单从第十七回的字面来看,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故事情节,那是地地道道的文人雅事、文化雅事,但如果我们盯住贾宝玉关于“泻玉”二字“粗陋不雅”的尖锐批评不放的话,我们或许就会发现这段文本的真正意蕴所在了。
那么,以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为大观园亭台命名蓝本、由品格端方的贾政提出、由清客相公附议完璧的“泻玉”之拟,到底哪里不雅,是否真的不雅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给出如下理解。
一、泻玉即泄欲
“泻玉”者,“泄欲”也。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前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宁荣二府中的“臭男人们”,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没有几个是干净的(只有门口的石狮子还算干净),这是不争的文本事实,在此不多赘述。
二、一一映射真
如果贾府中的公侯贵胄、公子少爷们,自身真的干净,贾宝玉在评价他父亲贾政和清客相公共同拟题的“泻玉”二字时,也不可能立即联想到其谐音“泄欲”正好映射到贾府的肮脏现实这一层。
三、心中原有鬼
在听到贾宝玉对本来清清爽爽、由来有自、引经据典的“泻玉”二字提出质疑和批评时,贾政的表现是“拈髯点头不语”(默认)。从哲学和文学创作论的角度来讲,《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曹雪芹用的是“以否定表肯定”“以背景衬主题”“以纷乱显清晰”的思路和手法。在整个第十七回中,贾政处处否定贾宝玉,虽然其中不乏戒骄戒躁的父爱情怀,但从作者曹雪芹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贾政对贾宝玉一系列胡乱否定之下的为数不多的明确肯定,来给这段文字的真正主旨盖棺定论。贾政的“拈髯点头不语”,不为别的,就因为贾府确实是那样的一种每天都有“泄欲”故事在上演的状态,遮掩都遮掩不过来,可不敢再一不小心自曝家丑了,更不敢题在匾额上引人遐思了。最关键的是,贾府之“欲”,恐不仅在男女之好,更在朝政之争上,那当然更不能泄露。
四、此处玄机深
从整个第十七回的描写来看,大观园中这座最终被定名为“沁芳亭”的亭子,它的前面还有山,贾政在上文中还夸进门处若无这座山,“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在讲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中所谓的美景不能让人“一览无余”的问题,但在作者曹雪芹的意中,可能是暗讽若不刻意遮掩,贾府丑恶行径就会彻底曝光。那么这坐山,可能指的就是贾元春,有她在前面虚挡着、遮掩着、翼蔽着,贾府或许还能支撑一阵儿,但一旦这座山倒了(被赐死),大观园(象征贾府)行径(“园中所有之景”)曝光败露,就要该被抄检了。
五、意淫荣国府
如果我们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从宏观上整体观照第十七回,便会发现,大观园中的“题亭名处”,亭边有水、水从洞出、洞前有山、山上“藤萝掩映”“苔藓成斑”,这一系列景物的组合,构成了标准的阴阳生殖意象。暗喻整个贾府的“意淫”。而笔者所说的“意淫”,不仅仅指贾宝玉的“意淫”,也指贾府上下的“意淫”,还包括对“元妃省亲”的“意淫”:以为是皇帝的恩宠实际却是杀戮的开始。
六、夺命大观园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表面上看是贾府的家族喜事、文化盛事、赏心乐事,其实却是夺命乐章的序曲。我们来看原文:
(贾政)遂命开门,只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着,往前一望,见白石碐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如果我们看得足够仔细,当会发现,放到大观园中的石头,“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这难道真是可以用来接待贵妃省亲的祥和吉利的园林美景吗?答案肯定是相反的。但对这一点,贾政并不质疑,反而夸好,从中可见贾府对即将到来的政治危机并不敏感。同时,“苔藓成斑、藤萝掩映”的地方,在中华文化的表意系统中,从来都是蛇蝎出没处。这是不是暗喻贾府之中并无好人呢?还有那个“羊肠小径”,是不是暗指大观园和贾府被抄劫后的最终退路呢?这些,可能都是曹雪芹在写表面上看其乐融融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背后,所要真正表达的创作主旨。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的命题,是个非常成功的命题,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平时从“语言探究”“炼字炼句”的角度深入研读我们的经典名著,也有利于引导教师真正改变那种粗放简单的语文教学方式,更有利于社会公众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