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是关于红楼梦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片段。很多人表示发蒙,甚至有的人说就是曹雪芹来参加考试也要复读,别说是参加高考的学生了。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个题,会发现如果真的细致读过红楼梦的反而不好入手,毕竟这个材料的后半部分是关于移用,化用和创新的关系,即便是没有很认真读红楼梦,关于这个考生也能get到一些。
但是如果我们还原红楼梦的场景,要在17回中去寻找。大观园建好之后,贾政要带领一些清客还有贾宝玉来给这些山水亭榭题些临时的名字供参考,等元春省亲之时再敲定。这些请客是干啥的,就是跟着贾政溜须拍马,吃吃喝喝的,让贾政高兴,是他们的目的。而贾宝玉作为贾政的儿子也是他们要奉承的一个主要对象,所以在这场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是一个亮点。
众清客会给这些地方起名字吗,当然也会,只不过为了衬托贾宝玉,才有前面那些移用,原文中是这么说的“众客心中早知道贾政试宝玉的功名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这些人的俗套,看清楚了不?是故意的。那些熟悉红楼梦的,有认真细致研究的学生,会不会在红楼梦原来的场景中绕不出来了呢?我们期待精彩的文章出现。
我和朋友聊起了这个问题,真是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角度,他立刻从国家制造这方面立意,借此把这个文章呈现出来,原文如下:
红楼,大观园“有亭翼然”,为起个名字一众纷纷,有单纯模仿者,有化用自制者,也有依托情景而升华者,七嘴八舌中,高下很快就有了定论,升华者胜出。
能升华固然好,却不是容易做到的,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譬如我们的学习,总得经历模仿,自成的这个过程,才能做到有所创造,围棋术语中,“俗手,本手,妙手”的说法,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吧。
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呢,比如大家都关心的“中国创造”,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呢?能不能做到?与其津津乐道于所谓“美日德”的创意与先进,不如看看,他们都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
为什么不说英国呢,“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如今实力几何?啊,很抱歉,我大英早已超凡入圣,全面金融化了,制造业这等粗活,尔等且去操持吧。
首先,无论美日德,工业化起步之初,“工业间谍”那都是绝对的排头兵,没办法啊,“一穷二白”嘛。当然,如今他们斤斤计较于“知识产权”,也可以理解,上了楼的人,不赶紧把梯子撤了,难道眼看着别人再爬上来?
美国,18世纪末,制定了其第一套《专利法》,通过不承认所有他国专利,同时鼓励任何人在美国注册专利,等等一系列骚操作,在短短四五十年时间里,将其工业产值,提升了几百倍。
德国,曾经长期背负“假冒伪劣”恶名,一度屈辱地被英国强制性将其工业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以区别于英国本土的优良品质。
日本,更不必说,其工业制造的崛起相距我们最近,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著名的“山寨”大国,其“逆向工程”能力,威名赫赫。
正如上文,由“模仿”起步,进而自成体系,正如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正常的必由经历,完全没必要扯东扯西,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升华”,即进入“创造”的领域。
以日本为例,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做了几件事:
引进“工业设计”,派遣大批人员出国学习。
大力宣传“设计”的理念。
加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全民审美意识的培养。
所谓厚积而薄发,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80年代日本工业制造的脱胎换骨,一鸣惊人。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个人感觉人员储备,理念普及方面,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虽然比例上力所不及,但在绝对体量上,是能够支撑我们成为“创造”大国的,关键在于,如何培育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
综观美日德等各工业化“后发”国,无不是因建立在其自身文化的大力弘扬之上,才得以超越前人,成就工业“大国”之威名。工业就是工业,技术就是技术,与文化本身无关,但若是想自成一脉,有所创造,就非得立足于自身文化的发掘,弘扬方能成就。
因为,工业,技术虽与文化无关,但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者,消费者,始终都是“人”。因为,我们终究不能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呼吸着大洋彼岸的空气。何时才能见到“中国创造”?先从“文化自信”做起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