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路
武俊岭
太阳淡黄淡黄的像个煎饼,悬在高高的青天上让我够不着。
一家五口人,一天没吃饭了.
小三,现在啥时辰了?
我费了点劲站起来,走到院门外,看见良雨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粗粗的炊烟。
我回到屋里,说,良雨家生火做饭呢。
爹爹说,良雨这保长,没有白当。
保长,是啥官呢?
日本人的狗!爹爹恨恨地说。爹爹又说,走,小三,咱爷俩撞一个饭门去。
爹爹右手摸起一根棍子,拉着,哆嗦着往前慢走。
村子里不见人影。(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出村,往北走,就是辛庄了。我知道,那个村子里有他的一个姨表弟,叫辛希才。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我身子一缩,爹爹用左手拉着我,说,别怕,离我们远着呢。
土路两边的榆树、槐树,叶子都被吃光了。
爹爹看着绿油油的麦子,轻轻地说,今年的麦子比去年的长得好。
长得好有啥用,长得好日本鬼子抢得更欢。
爹爹听了,生气地说,也是,去年一亩地打了25斤,鬼子收走了22斤。存心不让咱们活啊!
辛庄大街上的景象,与我们村一样:一条狗在墙根慢走,一只母鸡在柴垛根上刨食。
晌午了,爹爹在一家大门朝东的大门前停下,伸出左手,晃动门鼻。
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一个比我个头高点的小女孩探出头来,皱着眉头打量我们。
小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良士大爷。
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
从大门到堂屋门口,最多十米远吧,但爹爹走得却是那样艰难。他高高瘦瘦的身子弯得像只河虾,右手拄着的棍子与他的脚步并不配合。
快走到堂屋门口时,希才叔从屋里走到亮光里。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
爹爹听了,高大的身子似乎矮下去一截。爹爹定定地站着,过了吃几口窝头的工夫,才慢慢走进屋里。爹爹一屁股坐在小椅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出现羞愧的红色。
希才叔从春凳上拿下一把茶壶,从一个瓦罐里取出一点茶叶,放进茶壶里。希才叔说,这是良雨给我的菊花茶。
我的肠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爹爹的脸讪讪的,吞吐一会儿,说,老弟,你三侄他,一天没吃饭了。
小霞,过来。希才叔说,让你娘弄点吃的,给小三。
这时,希才叔对爹爹说,大哥,不是当弟弟的说你,你的脾气得改改,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不扔弯。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良雨与你没出五服吧,他当保长,只要你不与他对着干,他会照顾你的。
爹爹的泪水象是两条羞怯的小虫子,从眼睛里爬出一小会儿后,倏地一下飞走。爹爹仰脸长叹,说,求求你,别提良雨了,好不?
这次,轮到希才叔摇头了。希才叔猛地端起茶杯,一口喝干,冲着屋外高叫,好了吗?
你吱啦怪叫什么,大歇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说着话,低头急步进屋。她把手里的叠篮子往我面前一顿,转身离去。
我面前有八九片地瓜干。这地瓜干本是干的,在水里泡一会儿,洒点水,在锅里熥一熥,就可以吃了。地瓜干虽然有淡淡的甜味,但干面干面的,噎人,不喝水咽不下去。
我的眼前,只剩下一片地瓜干了。我本来想给爹爹剩下三两片的,可我只顾自己,一口气吃得只剩一片。
小霞,希才叔说,你去厨房,让你娘蒸几个窝头,给你大爷吃。
因为大人要说话,我就站了起来,向大门口走去,走到院子中间时,我听到爹爹微弱、硬气的声音,哪怕饿死,我也不当狗。
小霞她娘右手端着叠篮子,上面有三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她还是低头看地,不用正眼看我爹爹,小霞她娘把盛着窝头的叠篮子摔在桌子上,用白眼珠子看了看我爹,张嘴想说什么。
希才叔大声说,你快回厨房吧!
爹爹虽然没用眼睛,但用耳朵也听出了小霞她娘动作里的真意。爹爹猛然站起,伸手摸起棍子,说,弟弟,哥走了。谢谢你让小三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恩情,小三不会忘记。
希才叔急了,站起来,把爹爹一下子按在椅子上。这三个窝头,你说什么也得吃下去。
爹爹的眼睛看向窝头。
就在爹爹的手伸向窝头的时候,良雨走进了院子。
爹爹的手缩了回去。
爹爹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嘴里轻轻地说出三个字:狗汉奸!
希才叔嗔怪地瞪了爹爹一眼,说,你吃你的,我们出去说话。
爹爹站起来,右手拉棍。我赶快扶住爹爹的左臂。我吃了饭,身上有劲了。
良雨与希才叔说话的声音虽然小,但我听清了,爹爹也听清了。良雨对希才叔说,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
我与爹爹走出院子。走出十几米远,我回头一望,看到希才叔家屋顶上有炊烟急急冒出。
小三,我不怕饿。我活了三十六岁,挨过好几次饿了。我一生下来,你奶奶就让我拜村西的老榆树为干娘。每到歇年时,村里人爬到老榆树上,将树叶吃。日本鬼子攻下聊城的第二年,来到咱寿张,把老榆树锯掉,修炮楼用了。
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
我说,爹爹我明白了。
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既表明了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也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希才叔的话语中既有热情的寒暄,也有对父子“撞饭”的恼怒。
C.把叠篮子摔在桌上以及用白眼珠子看爹的行为,写活了小霞他娘对父亲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
D.希才叔呵斥小霞他娘以及把爹按在椅子上的行为,体现了对爹的维护,表现出人性的复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比喻生动贴切,巧妙新奇,既细腻刻画出了一个孩子正处在饥饿中的心理,也确立了小说的叙述视角。
B.“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短促的节奏,适时的停顿,加强了凝重的语气,传达出父亲的信念。
C.小说经常在对话中交代情节,不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故事在平叙中延宕,悬念迭出。
D.小说风格朴素,恰当使用方言,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取得生动鲜活的效果,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8.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
9.小说标题“断路”,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
B.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C.践阼,“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阼”指的是天子即位。
D.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同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志;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1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自是谏争路绝矣”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此诗写于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明诗人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词句明净,意蕴丰富。
C.诗歌渲染了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16.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运用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因为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中了,“________,______”,能不产生怨恨吗?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情像一条()而绵长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时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把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株小草……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空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坚韧虚无缥缈如诗如画三五成群
B.坚忍虚无缥缈诗情画意三五成群
C.坚忍缥缥缈缈诗情画意成群结伙
D.坚韧缥缥缈缈如诗如画成群结伙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B.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C.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
D.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鲁迅对于写作曾经说过12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实,这何止是对写作的要求,做人做事亦应如此。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BB.“因为……张岱提出了……”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
2.AB.“这不应该归于‘俗’命名方式”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
C.“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错误,由第四段“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如在蘅芜苑中……‘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可知,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用典要“中”,即根据景来命名。
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给人“中”的感受。故选A。
3.CA.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B.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洞门“穿越性”是以“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D.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
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
6.DA.“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错误,后面情节的发展虽然提到棍子,但和棍子没有关系。B.“恼怒”理解错误,结合后面拿红薯干及让蒸窝头可知,对父子“撞饭”内心不高兴,嘴上含带讽刺,还算不上恼怒,恼怒就不会给一点吃的了。C.“对父亲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错误,小霞他娘的态度主要是对父子“撞饭”的不满。
7.CC.“悬念迭出”错误,小说的对话自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没有设置悬念。
8.(1)这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村中鸡狗萎靡的情景,表现了到处没粮的现实。凸显出敌占区了无生机的萧条状况。(2)这是一处社会环境描写,说明生活中时刻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凸显出敌占区敌我冲突的尖锐。
9.从故事层面看,“断路”就是中断关系。小说中指父亲与当了汉奸的表弟辛希才断绝了亲戚关系。从象征层面看,在抗战沦陷区那个特定环境中,与有粮有权的汉奸亲威“断路”意味着断绝了自己的生存之路,象征了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断路”还意味着“生路”,有了以父亲“良士”为代表的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与生存机遇的“断路”,中华民族才能走向生路。
10.D句意: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安危”是一个词,“相林甫”的意思是“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陛下”,所以“陛下”应该放后一句,据此排除AC。“时”意思是“当时”,时时间状语,应该放后一句;“为上所重”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11.AA.“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错,中书令为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12.D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错,根据原文“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可知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是在李林甫怨恨严挺之之后,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13.(1)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
得分点:“短”,动词,诋毁,说人短处;“短九龄于上”,状语后置句,“于上短九龄”,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浸”,逐渐。
(2)而严挺之一向傲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不去拜访。
得分点:“素”一向;“负气”,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薄”,看不起;“竟不之诣”,宾语前置句,“竟不诣之”,最终也不去拜访他。
14.(1)李林甫独揽大权;(2)明令谏官不准上书言事;(3)把上书言事的杜琎贬为下邽县令。
参考译文: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这时玄宗在位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的欲望,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尽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皇上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寿王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太子与李瑶、李琚在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武惠妃向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党,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觉得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都为陛下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么大错误,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不高兴。李林甫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玄宗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玄宗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时,如果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则随时随地在玄宗面前讲张九龄的坏话,玄宗渐渐地疏远了张九龄。
李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于是将萧炅外放为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严挺之一向自恃意气,轻视李林甫为人,终究不肯上门拜望。李林甫更加恨他。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将顺从皇上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在正殿宫门外作为仪仗用的马匹吗?(虽然)吃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叫一声,就要立刻被拉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
15.CC.“雨后”错,诗歌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渲染了雨前和雨中的气势,没有写雨后。
16.“阴晴”“云”“雨”一语双关,既是自然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整个国家风云翻涌、颠覆播迁的形势。表面虽然写的是自然云雨,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
诗歌首联意思是,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却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阴晴”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
颔联意思是,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语意双关。
首联和颔联运用双关修辞,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1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8.D
19.B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我……,它……”中途易辙,改换了主语,改为“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二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20.运用排比,将“情思”“吻”“问候”分开来写,前面分别用“一缕缕”“厚甸甸”“一朵朵”“鲜润润”“一声声”“热乎乎”加以修饰,不仅句式对称,节奏鲜明;使用叠词,音韵和谐,也能强调突出乡情之重之浓之细腻,增强亲切感。
21.B由第一段空前部分只要谈中国画,空后谈“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可知,应该有“中国画”与前文衔接,排除A、D。由“因为”一词,可见要强调结果,故要填“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排除C。
22.(1)文人画兴起不久(2)绘画之外(3)中国文人作画
23.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鲁迅先生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谈的是作文写作的真谛,这个真谛的核心是“真”。但是作文是由此延伸“这何止是对写作的要求,做人做事亦应如此”,就是说,做人做事也要“真”。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我们“由写作及人”,思考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真”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真实”“真挚”“真诚”。因此说,写作可以转化为话题“真”。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追求真。当然与“真”相对的是“假”,这样,作文就可以安排成对比式,可以分析“真”的作用或好处,再分析“假”的坏处和弊端,“真”与“假”形成对比,更有说服力。如,假牙、假肢,永远比不上自己原装的真的牙齿和肢体。如果安排成并列式的话,应该最好写,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真”带来的益处。
在文体上除了议论文外,还可以选择记叙文。想要写出好的记叙文,可以适当安排些技巧,如欲扬先抑等手法,使文章具有波澜,增加吸引力。
这个作文不能只就写作来谈,必须要从写作延伸出去,从做事和为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要不然文章比较浅显,并且不符合要求。
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
2.质朴为人,率真做事。
3.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
4.真实的才能长久。
5.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