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地名是整个《红楼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中地名繁多:诸如山名、水名、桥名、闸名、政区名、城名、街名、巷名、院名、园名、馆名、庙名、寺名,以及亭、台、楼、榭名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曹雪芹以惊人的智慧、娴熟的文笔,“按其景致”“虚合其意”,以极精炼的文字反映出这些地物的基本特征,命名准确,切合实际。
例如,一座处在芙蓉池中的建筑物,他抓住它的四面皆水、水中有藕、藕花飘香的特点,命名“藕香榭”;离“藕香榭”不远的盖在临水河滩之上的几间茅檐土壁房屋,以其“四面皆是芦苇掩覆”、芦花雪白的特征,称为“芦雪庵”;而那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凸碧山庄”。还有一院落,有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四面环绕各式堆砌石块,把里面所有房屋悉遮住,许多异草“味香气馥,非凡花可比”,依其有香草的特点命名“蘅芜苑”。“蘅芜”即杜若,香草名。那片逶迤三里多的豪华建筑群,“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题‘大观’名”。景致再多,“大观”二字,囊括无余。特别是那两处占京都大半条街的贾家大院,里面厅殿楼阁、峥嵘轩峻,正门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有“敕造”字样。这两座院子雍容华贵,用“荣国”“宁国”显示它与封建王朝的特殊关系,用“府”字说明是显贵之家。
由此可见,曹雪芹命名时不仅特别注意反映地物的自然景观,而且还特别注意反映它在政治上的特征,确是高人一等。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它与地物本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地名之优劣,直接影响到地物的声誉。按照曹雪芹的说法,“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因而,取名时要反复推敲,力求至当。这在书中常是以不同人的意见反映出来的。
例如,书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转过山林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槹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这分明是一美丽的田家园舍,连贾政见了也引起归农之意,但以它哪一特征命名,是一难点。
他先以众人口气,根据园内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取名“杏花村”。但又觉得不妥,古诗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里面有酒幌,这里没有;再者“犯了正村名”,因此“俗陋不堪”,断不可用。所以他改为“澣葛山庄”,较前者好了不少,但他仍不满意,最后又以元妃意见,易称“稻香村”。
一则有古诗“柴门临水稻花香”为据,见其雅;一则切合“墙上皆用稻茎掩护”的特征,见其俗。雅中有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至为得当。贾探春的书屋,初名“秋掩书斋”,后易“秋爽斋”,秋高气爽,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尤其是贾宝玉的住处,他先题“蕉鹤”,又改为“崇光泛影”。但觉得院内焦棠两植,暗合“红”“绿”二字,以上两词均只顾其一,故不可取。因改“红香绿玉”,又易“怡红快绿”,最后才酿成“怡红院”一名。足见曹雪芹命名是多么精益求精。
当然,地名之推敲,不能只限于字面,还需对客观地物、现实生活反复体验、加深认识。如他把山之高处的建筑叫“凸碧堂”,而把山之低洼近水处的建筑叫“凹晶馆”,并自云:“这凸凹二字历来用得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并特别欣赏道:这“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不管这里那里都给人以清新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
试想,没有对客观生活的反复体验,没有三番五次的斟酌推敲、修改锤炼,能写这样意境深远,对仗工整的地名吗?他自述《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中必然饱含着对地名的加工制作,他一定为地名付出过不少心血。
《红楼梦》中的地名文化:贾府在北京?南京?还是西安?古代神秘的地脉究竟是啥?神秘的龙脉究竟是啥?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