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冬天很冷,
记忆里最喜欢的,
是在冬天的正午,
搬着小板凳和大人们一起孵太阳。
那种暖洋洋的感觉,
一直都忘不掉,
你还记得那些
没有空调暖气的日子里,
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吗?
过去到了冬天,老上海是要生炉子的。冬天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开始装炉灶,为室内取暖做准备。
小辰光看大人换煤球是很多小囡的童年记忆,有时候换晚了,煤球没着,还得去邻家借块红煤球重新来过,那烟味十足的呛人。
那些靠煤球炉烧饭取暖的日子,晚上还得把煤球炉用媒泥“封着”微火,次日可以“撬”开来现用。弄堂里巡值的“大姐”每晚都会准点摇铃吆喝:“门窗关好,煤炉熄火,防备早,损失小”。
晚上一家人就围坐在炉子边上,烤着手、唠着家常,没多久脸就被烤得红彤彤的,从头热到脚,舒服得不得了。后来有了红外线煤气炉,一根煤气软管拉进室内,点上后燃烧取暖。
老早煤球炉要是来不及烧热水,是要去老虎灶泡开水的。
在“老虎”的“前胸”接有两只龙头,要泡开水的居民只要将热水瓶、铜吊凑到龙头下面,用手一扳就行了。泡一热水瓶水通常一分钱,一铜吊水好像是三分钱。
热水瓶和铜吊,装热水的最强组合!冬天喝热水、灌汤婆子、冲热水袋、洗漱,全靠他们给水保温了!
也叫汤婆子,取暖那是一把好手。形状类似一个小南瓜,一般是铜制的,当然也有塑料的。
双料汤捂子是做工最好的一种,壶身内外两面分别有两层铜皮贴合,质量与保暖效果比单料出色。
汤捂子的口比较小,灌热水的时候还需要些技巧,一旦汤婆子里装满热水,那真的是暖手暖身,睡前放一个在被窝,整夜都特温暖。
对了,那时候还会给它穿上软软的“衣服”,这样既不烫手,又可以延长保温时间。汤捂子还曾经被当作嫁妆呢!你家里现在还有汤捂子吗?
暖炉有好几种,脚炉、手炉、怀炉,多用铜制,也有瓦制,还有不锈钢合金材料的。
脚炉,这个物件有点年头了,大都是历经几代人传下来的旧物,是冷天烘脚用的小炉,多用铜制,也有瓦制的。状圆而稍扁,有提梁,炉中燃烧木炭。
手炉较脚炉来得更为轻巧精致,合掌捧在手心的大小,自在惬意得很。
有段时间还流行过怀炉,又称手暖炉,造型特别小巧,让你一手掌握。通常是用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制作,当时学校里谁要是拥有一个,那绝对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热水袋和汤捂子各有分工,汤捂子晚上被窝里用,热水袋相对是白天用得多一点。
如今的热水袋也还是冬天里大家人手必备的存在,虽然现在也有了电热水袋,但是很多人会觉得不安全,“永”字牌热水袋绝对是老上海人的回忆。
小号、大号、特大号都有,姆妈们怕热水袋会烫伤小孩子,通常都会给热水袋穿上一件绒线结出的“外衣”。
冬天的时候,不管是看电视、嗑瓜子、搓麻将、拉家常都可以窝在怀里,特别舒服。
睡觉的时候取暖可不只是靠热水袋和汤捂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棉花毯。
那个时候,上海还有很多走街串巷的手工匠,最受欢迎的就是弹棉花毯,冬天来前,大人们都会将棉被重新弹一遍,弹棉花做被子,又蓬松又暖和,再套上花花绿绿的被罩,再冷的天都不会被冻着了。
天气好的时候,还会把棉花毯拿出去晒一晒,晚上回家睡觉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太阳的味道!
再后来有了电热毯,也是很好用的,电热毯在上海风靡差不多是在20年前,现在用的人也不少,算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东西了。
但其实,当初刚传进来的时候,很多人担心用着不安全,毕竟是要插电的,还必须铺在床单下,不过久而久之,用着习惯了也就不担心了。
上海人的冬日穿着中,还有一款现在绝迹的“节约领”,也叫假领头,假领头证明了上海人会做人家。据说老上海人青睐开司米保暖假领头,开司米cashmere是山羊绒的俗称。
穿上假领头,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给人的感觉就是穿了件挺括的衬衫,里面穿了件又白又净的假领子,外面穿件绿军装或中山装,再将风纪扣一扣,那可是那个时代最标准的男人打扮。
如果说过去穿节约,现在穿的就是怀旧,现在的假领子做工精致,款式很多,有蕾丝、刺绣、牛仔等。
冬天最不可少的,还是姆妈们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毛衣毛裤。这在当时可是大家公认的一种“时尚”潮流,里外一身都是独家限量版。
上海的女人们都是心灵手巧的,积攒的毛线织出来的毛衣毛裤,有些款式花纹到现在看起来也是很时尚的呢。
现在冬天能穿的靴子种类多得很,可在当初,自制的“蚌壳”棉鞋,系带的灯芯绒棉鞋,差不多就是上海人冬天的“足下”。几乎人人都有一双。
冬天下雪的时候,暗黑色条绒棉鞋在雪地里走过,脚底“嘎吱嘎吱”作响,听着还蛮有意思的。厚厚的棉鞋底和面,穿起来又舒服又实在。
一双连着长绳的大手套,是小囡们冬天的标配。有根绳子把手套挂在脖子上。就算在外头野疯了,也不会不小心把手套丢在哪里,最后找不到了。
那时候的手套特别的厚实,很实在,还有些是自家做的,寒风是一点吹不进手套里,特别暖和。这一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却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这是一个老上海人绝对难以忘怀的词,上海在公共浴室里洗澡,方言就叫孵混堂。孵字总有股子上海的腔调。
上海最早的混堂,是南京东路后面的浴德池,最有名的混堂,就得属位于西藏路北京路交叉处的大观园。那时候上海的公共浴池多人合用一池,从早到晚也不换水,池水混浊,所以就把汏浴的公共场所称做混堂。上海人每个礼拜都会去一次公共浴室。
扦脚、搓背、嘎讪胡,彻底放松,孵混堂也算是老上海的一种文化了!
一般小孩子汏浴都是在家里,小朋友嘛,有时候总有些害羞,不大好意思去混堂。
不过那时候是没有浴霸的,冬天洗澡可是会很冷的,于是上海人就发明了一个东西,叫做浴罩。弄一个大盆,盆里面加热水和冷水,调好水温,然后再罩上浴罩!就能让热气不跑掉!特别的实用!!
没有烘山芋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就算是烫手也要吃烘山芋,这简直就是冬天的暖手宝物。
不仅甜糯好吃,还能暖手,简直是一举两得。
吃烘山芋就要选那种烤得烫手冒热气的,那个时候学校门口、大马路上,都会有人推着柏油桶卖烤红薯,老远就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
买上一个,掰开咬一口,无比满足!!
冬季最适合一家人一块吃的美食,那就是全家福暖锅!
满满的一锅,什么爱吃的都可以加,肉圆、鱼圆、自制蛋饺、粉丝、大白菜、咸肉、百叶包、香菇、黑木耳、肉皮、冬笋……
要是能用老母鸡和火腿熬汤做底,那是鲜到掉眉毛的!!全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吃一锅全家福暖锅,家的那种温暖的味道,简直太幸福了。
冬天喝一碗羊汤是再舒服不过了!!!用纯羊肉与羊骨熬制成的羊汤,汤头奶白,都是真材实料,光看汤色,就能想象到汤的鲜美!
把大块羊肉捞出来,白切薄片后撒在汤里,再撒青蒜苗,盐和胡椒粉各凭喜好来加。再来上一碗拌面,配羊肉汤吃,那叫一个满足!!
吃的,穿的,用的,
总归是有办法让身子更暖和些。
你还知道哪些
有关老上海的取暖方式,
不如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来源:上海有腔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