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资源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刘姥姥的人性光辉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4/15
枉凝眉02:56来自临窗夜读书

(客官,您可以一面听着王立平先生谱的《枉凝眉》,一面听我给您讲一段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您这首曲子听完了,我的故事也该讲完了。)

有人说,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红楼梦》都是一个高峰,这话不虚。因为红楼梦是立体的,是方面面的,是包罗万象的,从不同的角度看红楼,都能得到一个不同的红楼。入世者可见“温柔富贵乡、烟柳繁华地”,过来人可悟“浮生苦奔忙,盛华终散场”,真真是僧者见僧,道者见道,儒者见儒,官者见官。

而曹雪芹自己见到的则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话,每一个认真品读过红楼的人,都咀嚼过、慨叹过。

曹雪芹

今天要说的,是红楼梦这个多棱镜中极小的一面——刘姥姥,说一说她身上“穷人的辛酸和智慧,简朴的伦常和大道。”

刘姥姥

先说第一:穷人的辛酸和智慧

刘姥姥是渺小的。这种渺小在小说里以刘姥姥的精明表现出来。这精明是下层人为求生计而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以付出尊严为代价的穷人的精明。正因为这样渺小,才需要这种精明。

曹雪芹自己说“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这便是刘姥姥了。她来做什么?——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来寻荣府的救济。刘姥姥和女儿女婿一块儿过。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做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王熙凤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这关系,无非是“天下同姓是一家”的因缘,算不得亲戚的。如今其祖已故,关系自然冷落下来。刘姥姥见狗儿家道渐落,如今秋尽冬初,诸事未办,为一家子生计,横下心来,舍下一张老脸去“碰一碰”。

用现在的话说,刘姥姥家和荣府本就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尤其是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候门深似海,莫论荣府会不会认这么一个穷亲戚,就是刘姥姥自己也是没那个胆量来讨扰的。

可是总熬不过“生活所迫”四个字,人穷志短,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穷人的无奈,也是穷人的哲学: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把这个“不得不低头”演绎得淋漓尽致。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带着小外甥板儿到了荣府大门外,见簇簇轿马,不敢进,于是“蹭”到角门前,见到几个荣府的下人在那里闲聊,就又“蹭”上去说“大爷们纳福”。等到进了荣府,在等着要见王熙凤的时候,“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后来,板儿见了满桌的饭菜,吵着要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这里一个“蹭”字,一个“屏声侧耳默候”,一个“一巴掌打了他去”,道尽了下层人在上层社会面前的诺诺之态。中国人自来是怕官的,这种怕,封建专治几千年,深入骨髓。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凤姐

及到见到了王熙凤,又说“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再后来,终于要到了救济——王熙凤叫人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便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以至于她的引荐人周瑞家的过后对她说:“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话了?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那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

刘姥姥初见王熙凤

你看,这里明着乡下人的粗鄙的投巧,实则处处都是精明和无奈。这种关系,没有互惠是注定不会长远的。一个乡野村妪,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拿来和荣府交换,没有交换,就失去了关系的基础。即便是最纯洁的朋友之情,也是感情的交换,没有一方一直付出而一方无动于衷却能够长久的。刘姥姥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给荣府的东西,有的只是卑微的奉承和让人作呕的套近乎。从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和冲着要吃肉的板儿“一巴掌打过去”就可以看出来,刘姥姥是个聪明人,不会不知道这奉承和套近乎让人鄙夷,但是她又非常明白,除了这些,她什么也没有。没办法,只有“舍下一张老脸去”。这就是穷人的辛酸和智慧。

刘姥姥给巧姐起名字

至于后来刘姥姥游大观园,就轻车熟路了。她成了荣府里的熟人,成了贾母的朋友,贾母喜欢她,谁还敢不喜欢。于是“众星捧月”一般,从小姐到丫鬟,包括王熙凤在内的合府上下都对刘姥姥崇敬有加,陪她吃,陪她玩,刘姥姥才真地体验了一番富贵人家的日子。可是以王熙凤和鸳鸯为首的众姊妹,都明白一个道理,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博贾母一笑而已。这一点,聪明的刘姥姥也看到了,她迅速给了自己明确的定位,一改第一次进荣府时的小心翼翼,大胆地装疯卖傻起来。她明白,只要贾母高兴,大家就都高兴,她得演戏,演一出这个家庭平时不曾见过的好戏。

刘姥姥嬉游大观园

刘姥姥真是一个好演员,对众姊妹的故意刁难故作不懂,顺着王熙凤和鸳鸯这两个导演设计的路线,不着痕迹地演下去,演出了一场辛酸的喜剧。在这个辛酸铺就的喜剧里,从导演到演员再到看客,皆大欢喜。

这又是穷人的辛酸和智慧。

刘姥姥大杯饮酒

再说第二:简朴的伦常和大道

刘姥姥是精明的,同时又是聪明的。精明让她争得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让一家人过上尚可温饱的日子,她是狗儿一大家子的大恩人。同时她更是聪明的,聪明在她以她渺小的身份成就了人间的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常思旧恩,以图后报。

曹雪芹在刘老姥姥一进大观园那一回的结尾时说“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这个“得意浓时易接济”说的是荣府,而这个“受恩深处胜亲朋”说的是刘姥姥。

当时的荣府,曹雪芹用了两个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正是得意的时候,直到后来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家就走向了这个家族的极盛时刻。在这样的时候,穷亲戚找上门来,接济个一二,正如刘姥姥所说“拔一根寒毛”的事,对于荣府来说,不算个事。再说,王熙凤是好面子的人,合族的经济大权抓在自己手里,给刘姥姥接济,钱算在荣府公账上,名声落在自己一人儿头上,这个好人好做,也划算。

“得意浓时易接济”不难,而“受恩深处胜亲朋”却不容易。常有锦上添花事,罕见雪中送炭人。刘姥姥之于荣府,就是那个雪中送炭之人。刘姥姥就是这个“雪中送炭”之人,即判曲里说的“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板儿和巧儿

花无百日好,月无百日圆,后来的贾家,被抄了家,贾母也忧郁而终。王熙凤见家道已败,呼啦啦似大厦将倾,也大病一场,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这个时候,恰好有人来报说刘姥姥带了青儿来了,王熙凤忙让人请进来,说:“姥姥您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也长得这么大了。”刘姥姥一见王熙凤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这个时候,无论王熙凤还是刘姥姥,说得话都和先前不一样,句句入心,发自肺腑。“家贫思贤妻,国难显忠良”。王熙凤在危难关头,自觉不保,方念最可托负之人;刘姥姥在关键时刻,力尽绵薄,欲报往日周济之恩。

刘姥姥与王熙凤

王熙凤死了,她的哥哥王仁伙同贾环、贾蔷、贾芸等人欲将她的女儿巧姐卖去青楼(也有版本说是卖给一个外藩王爷做妾),刘姥姥在平儿、王夫人的帮助下,将巧姐救出,带到乡下,保住一命。这里巧姐的名字,也是刘姥姥起的。那时王熙凤说是让老人给起一个贱名,好养活。刘姥姥见巧姐出生在七月初七,于是起名巧姐。其实巧姐真正的“巧”并不在这个日子上,而是她在被自己的狠舅奸兄卖出去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刘姥姥上,这才是直正的巧。正如她的判曲所说: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儿

历史上的诸多事件都能证明,封建社会的剥削性质使得下层人民对上层地主阶级的富有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仇视,这使得很多时候开明地主对下层人民的慈善之举并不能换来他们所预期的赞誉,甚至还会招来更深的仇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社会,一旦位居上层的地主阶层败落,这些下层人便不但不去同情他们,甚至反而会落井下石,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

然而刘姥姥不是这样的人,荣府败落,她虽再不是那个第一次进荣府时唯唯诺诺、大气不敢言的刘姥姥了,但她也不是“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人。她没忘记王熙凤之前对她的恩德,她要报答这种恩德。正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在这里,在关键时刻,刘姥姥作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显示出了所难能可贵的简朴的伦常和大道。

总结刘姥姥的故事,我们会觉得,其实刘姥姥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这句古话,正是我们应从刘姥姥和荣府的这段因缘里悟出的道理。

另外,对于刘姥姥,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刘姥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粗鄙的、丑陋的、反面的人,另一种则认为刘姥姥在荣府的一举一动都证明了她的智慧,是一个聪明绝顶、大智惹愚的人。其它这两种观点是两个极端,刘姥姥即不是粗鄙的、丑陋的、反面的,也不是聪明绝顶、大智惹愚的,她不过是一个生活艰苦、为生计不懈努力同时又有着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下层劳动人民,她有为生计而付出尊严的卑微的一面,同时又有知恩图报、常念人情的高尚的一面,她不伟大,但闪耀着烁烁的人性光辉。

你认为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欢迎交流评论。

(原创不易,多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