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到第七十五、七十六回的时候,贾家的光景已经江河日下了。曹雪芹以阅尽沧桑的炯炯双眸,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深层,他已深知去日苦短。就在这一片愁云惨淡之中,曹雪芹还是安排了一段贾府中秋赏月的大戏,把一个百年公卿世家最后的繁华与风雅唱绝!
说实话,曹雪芹是多么不希望这一出戏就这样结束了啊!大家知道《红楼梦》实际上是曹雪芹从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中取材而来,有学者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原身,而贾母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祖母李氏。然而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的,因此曹雪芹不惜重墨,把这场中秋大宴写的无与伦比的精彩。
一、主角的贾母是金陵史家的大家闺秀,出身高贵,品味优雅,在这场盛宴中贾母超凡脱俗的品位得已尽情发挥。
二、盛宴之前盛大的准备工作,大观园内隆重的布局,中秋夜宴浩大的声势,昭示着这个家族曾有的奢华与昌盛,也为盛宴最后的萧条埋下伏笔。
三、与隆重热闹的盛宴相对的是已经病入膏肓的林黛玉和史湘玉悄然离群对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两个人的命运和才华,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至。
八月十五正日子,大观园上下一片繁忙,下人们陆续将各种珍馐美味抬放到此次中秋祭月选定的地点——宽敝的嘉荫堂!大观园正门全部大开着,门檐下挂着只有皇家和贵族人家才可见到的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各种瓜果糕饼一应俱全,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侯!
贾母率家人祭月,此时明月彩灯,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之美妙!此时的大观园,地铺锦毯,香烟缭绕,欢声笑语,宛如人间仙境!
但是贾母还觉着不够尽兴,品味不够档次。待祭月完毕,贾母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此命人去山脊大厅去铺设,所用桌椅皆用圆型,意为团圆之意。安排完毕,一家人又转至山脊的凸碧山庄,开始吃酒、赏月、击鼓传花、行令对诗。
酒过三巡,贾母环视一圈,发现出席盛宴的子侄比往年少了很多,不免失落,于是吩咐那些因当时男女不同席的风俗而被安排在屏风后的女子都出来坐,大家可以热热闹闹一些!
曹雪芹笔下的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又端厚和善的老人,尽管风烛残年,但她还是挂念着贾府子孙的前途命运,尽力维护大家族的局面!
玩了几回,贾母见有贾赦、贾政在场,孙辈们都很拘束,于是,便把两个儿子赶去休息了,让孙辈们可以轻松的欢快一下。
待贾赦、贾政走了,贾母又命人把圆桌撤了,在台阶上铺上毛毯子,又重新将月饼、西瓜各类果品搬来,各屋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在一起赏月,此时一轮圆月挂在当空,桂花香飘满园,贾母见众人兴致来了,便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
看看贾母这品位,既然赏月不可无音乐,而音乐太多,又太嘈杂,就失去了雅趣,最好是一个人吹笛,还要站得远远的,让那笛声悠悠扬扬的飘过来,越发衬托的一派清风明月,地净天空。
夜深了,露水下来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伴随着笛声,气氛渐渐地变得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凄凉,贾母本来就高寿,如今又带了酒,听此声音不免触动忧心之处,回头看,人去,地空,只有探春在此,想众人病的病,弱的弱,散了倒省心,不禁流下了泪水,众人此时都有同感,说不尽凄凉寂寞之意。
贾母这边带人赏月听笛,林黛玉和史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觉。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叹人少,不如当年热闹。!黛玉想宝玉还病着,诗社也散了,诗也做不成了,如今,走的走,死的死,这一派凄凉的样子,不免伤心。史湘云为了安慰林黛玉,陪黛玉转到湖畔,约黛玉一起作诗赏月。此时,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汉,直令人神清气爽。二人在此吟出“寒塘渡鹤好,冷月葬花魂”、“窗外焰已昏,寒塘渡鹤影”这样绝美的诗句,清丽而悲凉,这也正是二人悲苦命运的真实写照。
是的,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红楼梦》中秋夜宴是繁华过后的幻灭,是烟花喧嚣之后的寂静,是否极泰来的周而复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