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过去了,阴军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他在济南五龙潭公园捡到的那一枚硬币。那是一分钱,被阳光照射得闪闪发光。
上世纪70年代,阴军一家人住在大明湖畔。像很多十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爱好多,热衷武术。某一天,阴军去济南百货大楼购买习武所用的护膝,一低头却被一副铜制的鸳鸯板吸引。这副铜板,方寸大小,半月形,亮光闪闪,微微一碰就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价格两块六毛六,不能讨价还价。
此时,阴军对山东快书一窍不通,但那副板儿牢牢地攫住了他的目光。他手里只有两块六毛五,只差一分钱。唯一的念头是,赶紧往家跑,去拿钱。
而当阴军跑到五龙潭时,一个小小的奇迹发生了。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个晃眼的东西,忙不迭地跑过去,还摔了一跤,一看,竟然是一分钱。阴军抓起它,又赶紧往商场跑……从此,这副板再也没有离手。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吃饭后、睡觉前,有阴军的地方就有“叮铃当、叮铃当”的声音。他痴迷到被同学笑话,说话难听的人竟冷嘲热讽他是“神经病”。
“说了个姑娘本姓黄,小模样长得实在强。九月九登高逢庙会,姑娘会上去逛逛。呦!好大的会呀!人山人海闹嚷嚷。她东瞅瞅,西望望,嘣!一头撞到了槐树上……”人生就是这么凑巧!过了不久,阴军在肥城的一个远亲哥哥,也是一位庄户艺人,携妻来济治病,住在阴军家。在亲戚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小段子《柿子筐》,与山东快书真正地对上暗号,也彻底着了迷。亲戚走后,阴军开始琢磨找个老师。
上世纪70年代末,不少艺术家离开了舞台,还在工厂、工地做工,但曲艺演出逐渐复苏。阴军在铁路文化宫找到了济南铁路局的孔庆利,学了一段《大闹马家店》。他学得快,练得熟,如饥似渴学快书。阴军又慕名去了大观园曲艺厅,想去济南市曲艺团学艺。在帮着一位演员卖了半个月酸梅汤后,人家见他勤快、活泛,就引领他见了刚演出回来的演员王晓亮。曲艺人看到真爱这一行的苗子,都会拉一把手。阴军又从王晓亮那里学了《闹南监》。
此时,阴军又有了新期待。他知道,山东曲艺界有位快书名家叫孙镇业,想去拜师学艺。孙镇业师从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上世纪60年代初就崭露头角,以潇洒大方的台风、“包袱儿”炸响、表演不流于浅薄等特色而成名。
年,又是一个巧合。热爱集邮的阴军在市场上结识了一位山师音乐系老师,经其牵线搭桥,18岁的阴军终于见到了孙镇业,走进了后者在五里沟的家。多年过去了,阴军永远记得见老师的第一面。那时,孙镇业已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他穿着白衬衣,胳膊上搭着军装,气宇轩昂地走上楼梯,旁人问他吃了吗,孙镇业说:“哎呀,酒足饭饱。”
从此,孙镇业开始面对面、手把手地教阴军《武松打虎》《贴报单》等名段。孙镇业曾经说,学快书前三年不能演出。但阴军有基础、学得好,一年后,师父允许他登台。
当时,历下区消夏晚会、大观曲艺厅都有常规曲艺演出,阴军没少锻炼自己。曲艺厅一小时演一场,中间歇半个小时,一天五六场,阴军场场必上,轮轴转了三个月,老师教的《武松打虎》,连演多遍。
下了笨功夫,阴军将《武松打虎》这段经典,深深地刻入骨头里。这为多年以后,为了适应时代需要,给《武松打虎》动刀子做删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松打虎》是山东快书经典“老三段”之一,它的架子、语气、人物深刻地展现了“高派”的特色与魅力。而阴军高密度的舞台表演,让其摸到这门曲艺的灵魂与命门。
年年底,阴军去当兵,年去老山前线,跑阵地、上哨所、进坑道,他受到表扬,火线入党。年,阴军复员到银行工作,一干就是13年,但是身在曹营心系汉。阴军恳求领导,让他晚上守金库,白天得以学快书、演快书。他是银行系统的曲艺演员,拿奖不少,而且开始创作新作。而经多年观察后,在高元钧的见证下,孙镇业于年正式收阴军为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大街小巷里民间曲艺氛围还算浓厚,当时阴军每天带上两个烧饼,晨练大明湖畔,晚练琵琶桥,一批曲艺迷聚在一起说书、打板,不亦乐乎。
阴军与高元钧
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中,也隐含着危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主导的流行文化开始走进大众视线,传统文艺演出日渐低迷,不少人劝阴军去学更加大众化的相声,被他一口回绝。出于对山东快书的热爱,他坚持演出,还参加全国山东快书表演大赛,并坚持创作,写出了《销户口》《拳打的爱情》等作品。
一有空闲,阴军就跟着“野生”杂班团外出走穴,远到浙江、江苏,近到菏泽、聊城。曲艺夹杂在流行歌曲、舞蹈、魔术中,撑起大量时间,却引不起多少观众的兴趣。大家无心欣赏传统曲艺,觉得没劲,遇到挑刺的人,还会大喊着轰演员下台:“不看,不看,别演了。”
“坚持”“不急”“不停”,成了阴军那段艰难时光的口头禅。坚持下去看看,会不会赢?阴军知道,传统文化就像香油一样,要一点点、慢慢磨出来,绝不能一蹴而就,也绝不能半途而废。现在回头看,他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谢自己的坚持。
年,阴军二次入伍,成为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专业快书演员,实现了多年的梦想。他陆续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泰山文艺奖、“高元钧”杯山东快书大赛金奖等几十个大奖,从山东快书的后起之秀,迅速成为中坚力量。他的表演形式新颖、口齿清晰、热情奔放,把《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说得炉火纯青,自我风格鲜明。
曲艺传承,讲究的是师父带徒弟,口口相传,手把手传授。在师父孙镇业那里,阴军看到了传统曲艺人的严谨、严格。老师教导他,不仅书要说得好,也得形象好,尊重观众,观众才能尊重你。阴军永远记得,老师对艺术的尊重,对徒弟的期待、珍惜,这让他明白,把艺术传承下去,才是最大的报恩。
年之后,阴军开始有意多带学生,还受邀到青少年宫讲课。年,在孙镇业、唐爱国等人的亲临见证下,阴军于泰安收下八个弟子,被业内戏称“八大金刚”,著名艺术家方成、马季、刘兰芳、蓝天野等纷纷题词祝贺。而年孙镇业的离世,更让阴军觉得走出曲艺圈子,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传播快书,迫在眉睫。从学生主动找上门,变成了他主动找学生。
阴军的想法是,带个徒弟,收获两个,就是成功,因为谁也不知道哪棵树上会结枣。年阴军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合作,开设选修课,教授山东快书,4个学分,每年个学生选修。几年过去了,竟有两个孩子因曲艺爱好而考入梦想的本科院校。此后阴军的曲艺课又开到了山东女子学院、济南大学。
到高校开课,还有个暖心的小插曲。有些贫困的孩子,生活捉襟见肘,更拿不出买鸳鸯板的钱。阴军就想了办法,到处化缘找人做板儿,果然有企业答应合作,定制了几百副板子,供学生轮流使用。
阴军也尽可能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他成为山东省戒毒文化大使,还创办颐正山东快书俱乐部,一演就是7年,在大批游客心中种下山东快书的种子。而年,在山航航班上,进出山东的游客也能见到阴军敲着鸳鸯板“当嘀咯当,当嘀咯当……”地说个不停。年上半年,他又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讲授山东快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