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贾府
敲下这段字的时候,耳机里正在播放《红楼梦序曲》。
眼睛盯着屏幕,脑海里却浮现出杨老师给我们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景。这节课上了一周,但我仍然记得当时犹然未尽的心境。《红楼梦》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小说,小的时候读起它,只爱热闹的情节:黛玉进贾府(主要是凤姐的衣着描述)、宝玉过生日、刘姥姥进大观园(各形各色的菜式)、宝钗和湘云一起办的螃蟹宴……杨老师则是将我带领进更深一层的层次,体悟故事情节背后人物的悲欢爱恨,以及折射出来的大厦将倾的凄凉无奈。
今天,再次读起“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想到杨老师的板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永远是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
王老师是以87版《红楼梦序曲》伴随着人物剧照导入新课的。经典的影视剧片头曲瞬间带领听众进入红楼人物的世界,一踏进教室、一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仿佛已经置身于大观园之中了。
王老师出乎意料地将课堂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主持课堂内容的解读。这是很少见的,尤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将更是这样。在我看来,理科课程只要确实会,就很容易讲出来;区别就在于讲得好不好了。但文学是非常主观的,“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解读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更遑论是《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年龄还不大的高中学生了。可以预料到,老师是经验极其丰富的资深教师,即使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学生在课下也做了很多准备,结合各家之言,就本课内容分析宝玉、黛玉和凤姐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时间原因,只来得及分析凤姐和黛玉的人物形象,由不同的小组主持进行;两组PPT风格明显不同,可以推测是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为了本节公开课,教师和学生都做了充足准备。
学生主持课程内容的推进的同时,教师并非置身课堂之外;王老师时刻把控着课堂内容的推进。老师会提问关键的内容:为什么同学这么回答?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喜欢黛玉?同时老师提出很重要的一点:要基于文章进行回答。40分钟的课程转瞬即逝,“精彩”两字当之无愧。
个人感想;
①表演性质重:这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学生提前做好了PPT,对人物的解读已经呈现在了白板上。但在表演性质重的基础上,并不妨碍它是一堂好课,这就很让人惊叹了。或许是这堂课传递了很明确的信息:学生提前准备的初衷是出于对课程的重视,而不是为了表演自我。所以,态度是很重要的,真诚与否也是很容易就会被人感知的。
②教师功底深厚:王老师的板书一出,三个字就足以令人折服。文章对黛玉和凤姐的评价脱口而出,都不用看课本。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对课堂流程的把控、气定神闲的气场……这是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支撑起的,也是我需要我学习的。
③学生准备充分:学生自己制作了精美的PPT,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很到位,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配合度、参与度都很高,学生是喜欢这门课的、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而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愿意为我的课堂花时间,这需要我不断摸索方式方法,也是我要一生学习的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