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冷子兴用8个字告诉读者,修建大观园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2/8/6

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大兴土木,花银子如淌海水,仅仅是去苏州买小戏子聘请教习就花了三万两。占地三里半的大观园建成,少说也得百万两银子之巨。关于收入,小说里给出了大概,乌庄头进租,宁府现银收入只有两,荣国府多出一倍,也不过是两,当然,这是灾年。平常的话,贾府一年岁入算三二万两银子吧,这个估计应该不少了。可是和建大观园相比,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年才行。可是大观园拔地而起,很顺利的完工了。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贾府银库真的能存有百万之巨的财富吗?

其实这个问题,小说开篇不久,有一个人就给出了答案,就是那位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冷子兴的身份

冷子兴是个古董商人,而且是个有大本事的古董商人,这是有文化、有见识的聪明人贾雨村对他的评价。啥叫有大本事?以贾雨村的标准,当然是对事对人看得准,做事做人很到位。用《红楼梦》里的专有名词,叫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古董商人是倒卖古董的,老百姓家里当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古董,有大本事的冷子兴,结交来往的都是世家大族,比如《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之类,或者是新崛起的权贵,比如傅式、孙绍祖,还有贾雨村这一类。冷子兴这样的人很清楚这些世家或者新贵们的财力,可以说对他们的财富状况了如指掌。有闲钱的人家才会去买纯属把玩或者欣赏的古董,败落下来的贵族们只好典卖祖宗留下的老东西应付各类事务,甚至的用来过日子。

冷子兴们判断一个家族的兴衰,从来不会看这家的宅院有多大,楼台有多轩昂,因为古董不会骗人,甚至,这些人家典卖什么样的东西,或者买什么样的东西,他都能察觉到其的破败或者发达程度。

除了古董商人,冷子兴还有一个身份,他是荣国府女主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的女婿。周瑞的工作是管理荣国府的地租,周瑞家的是负责荣国府里太太奶奶出门的事儿。一个是荣国府收入情况的直接掌握者,一个是荣国府内帷最核心女眷的近侍。周瑞两口子可以说是最掌握荣国府核心情况的人。

特殊而敏感的商人触觉加上可以接触到荣国府的第一手信息,所以,冷子兴才能对贾府的人事了如指掌,看看他评价贾府的人、事、物,信手拈来,无一不恰如其分。

二、冷子兴说出的8个字

冷子兴说贾府萧疏了,用了八个字“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意思是贾府银库没有了闲钱,贾府现在过日子,已经是寅吃卯粮,动了根本了。啥是内囊,就是手伸进口袋里已经掏不出钱来了,要将口袋翻过来了。说白了,这时的贾府,说不定都会时不时的处理一点用不着的古董了。冷子兴也算近水楼台,贾府的春江水暖,他冷子兴这只鸭知道的最早,所以,在外人还认为贾府一片繁花似锦时,冷子兴已经见识了贾府的内囊。

这种经济条件下的贾府,有什么能力建设大观园呢?王夫人曾经说自己虽没有受过大富贵,比凤姐这代是强些的,也就是说,在王夫人看来,生活起居奢华讲究的王熙凤和贾府的小一辈们,从来就没有见识过什么是大富贵。而王夫人,显然又不能和她的婆婆贾母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贾府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在走下坡路,今日时光和旧时已是差距甚大了。为啥差距这么大?财富不断缩水,收入逐年下滑呗。滑到在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前夕,贾府处于内囊上来这样的状况。

以贾府其时的财力,根本无力承担建造大观园规模的省亲别墅。可是,大观园的确建了起来,至于是哪里来的钱,因为贾府突然发了一大笔财。这个财就是姑苏林家四世列侯、一代巡盐御史累计百年的巨额财富。在元妃省亲前一年,林如海很恰时的病逝了,贾琏主理操办完林如海的丧事,一并接受了林家的财富,这才有了贾府大观园的拔地而起。所以,自从冷子兴说贾府内囊上来那八个字,其实就已经交代清楚了,大观园的建设资金来自一笔外财。

林家有没有可以建起大观园的财力呢?其实冷子兴也说清楚了。他说贾府的败落是因为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还说,这都是小事,萧疏真正的原因是贾府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说贾府的这些子弟不学习,没出息。与贾家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林家,林家是书香之第,不讲奢华,子孙是一代比一代强,林如海之父本来是不能再袭爵位了,可是皇帝让其又袭了一代,这说明林如海的父亲能干啊,到了林如海更不得了,中了进士,还没皇帝钦点为探花。做的官先是需要最有学问才能担任的兰台寺大夫,后又负责天下第一税赋的盐政,人家林如海无论是担当国家文化主管还是经济支柱,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这样的林家百余年来肯定不浪费财富,积累了几百万两银子在情理之中。

林家绝户了,喂肥了贾府,可是白得来的财富永远不知道珍惜,贾府别的不行,花钱的本事是一流的,一座大观园就将林家百年的积累消耗殆尽,因为,不出几年时间,贾琏就又开始挠头了:这会子要是再发个三二百万两银子的财就好了。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25.html